1月9日~11日,全國科學與技術大會召開。這是繼1956年知識分子會議、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1995年全國科技大會之后,中國在21世紀首次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會議的主題是推進自主創新,建立創新型國家。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做主題報告指出,中國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用15年時間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1978年科學大會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1995年科技大會確定了科教興國的戰略,而此次大會放在10年后新時期新形勢下的新年伊始,昭示著中國高層治國思維的新變化,無疑具有劃時代里程碑的重大意義。
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3200萬人,研發人員達105萬人,分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全國的研發投入總額已躍居世界第六位。按正常理解,中國也應該理所當然地成為科技大國和科技強國,但現實是,目前,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以上,“中國制造”的高額利潤大多被外國公司賺走。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及其包含的1566個主要二級組織中,中國參與領導層的科學家僅占總數的2.26%,中國拔尖人才和高層次人才極度缺乏。而中國的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23%,甚至低于有關法規規定的1.5%。在科研綜合實力上也同時存在中國普遍存在的現象——規模大而效益低。在效益上甚至還趕不上韓國,韓國企業研究人員每千人注冊的專利數量居世界第一位,將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是世界上最短的。
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實踐創新。而這一切都要靠人才,人才靠培養,培養靠什么,根本上還是靠制度。因此,如何建立、維護、激勵一個適合創新的體制機制環境,尤其是如何將“創新制度”不斷地創新才是解決這一瓶頸的根本出路。
中國并不缺乏人才基礎和文化基礎,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自主創新的大國,但為什么我們沒有產生應有的效益和成果呢?用經濟學最簡單的原理分析,創新對我國創新主體來說,在我國的長期成本相對于短期效益比較肯定過高,從而缺乏吸引力。為什么國外企業紛紛將他們的研發中心轉設中國?同樣道理,對他們而言,研發成本相對于國外更低,而收益更高。因此也就出現了,1980~1990年代中國一流的大學為美國硅谷培養人才,而現在跨國公司到中國直接利用中國人才的局面。
美國硅谷和跨國公司為什么能夠讓中國的人才為他們產生巨大的研發效益?主要就是他們的制度環境和文化氛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新是第一競爭力,但我們什么時候真正把科研人員放在第一的位置?什么時候真正把創新放在核心的層面? 口號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使人力資源不可能在市場力量促動下配置到更合適更準確的地方。
在我國現階段政府主導的現實背景下,創新制度的改革和推進,必須首先將行政部門在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中的職能重新定位并盡快轉變。國家和政府的基本職能,就是搭建鼓勵創新的機制和平臺,在基礎研究領域,通過建構良好的科研院所體制,保障科研人員的學術自由;在技術開發領域,保護知識產權,激勵企業的技術創新。政府在創新體系中的地位與角色的明確定位本身就是“創新制度”首先要創新的內容。
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自于國家的政策創新;中國20多年趕超世界的高速發展,來自于國家主導下的全國各行各業的創新;深圳“一夜城”的神話來自于政府主導下方方面面的創新,來自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來自于創新制度的不斷創新;浦東新區幾乎等于再造了又一個上海,是政策創新;濱海新區從地方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是政策創新,而建設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本身又何嘗不是最直接的創新!
行政創新、政府創新和政策創新應該也必須成為我國創新體系的主導力量,因為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制度”的創新基礎和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