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有“養兒防老”的說法。養兒防老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也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所依靠的主要養老方式。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老年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一對夫婦需要贍養四個老人的現象越來越多,養兒防老的方式使得年輕人的負擔越來越沉重??纯疵绹嗣袷强渴裁答B老的,也許會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依靠三個“柱子”養老
在美國,法定退休年齡男女都是65歲(1936年以后出生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7歲),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成年子女必須贍養其父母,因此不可能“養兒防老”。實際上是由社會提供基本養老保障,工作時單位和個人適當積累些養老錢,再加上個人平時的各種儲蓄,形成依靠所謂“三支柱”養老的比較完善的保障體系。
第一支柱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就是從政府機構——社會保障署——領取養老金。根據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社會保障法》,由聯邦稅務部門征收12.4%的社會保障稅形成資金積累,錢劃入社會保障署的賬戶上,由社會保障署管理,全部進入財政專戶購買國債。社會保障稅由企業主和雇員分別負擔一半。這筆錢目前節余8000億美元,保障了美國96%的勞動人口,大家退休后收入從社會保障署領取的養老金約占退休前收入的42%。就是說,如果你退休前每月能夠領到4000美元的工資,退休后每月可以領到1680元的養老金。
第二支柱是私人養老金計劃(Employer Sponsored Retirement Plan),也就是目前國內開始搞的企業年金。1976年美國國會通過稅務法案中的401K條款,以延遲繳稅的方式鼓勵雇員在職時積攢些養老錢。按照這一條款積攢的養老金都稱為401K計劃。員工在崗時,由雇員、企業主分別繳一部分錢形成屬于401K計劃的養老金。這些錢可以進行投資,收益和本金都進入雇員的個人賬戶。個人更換工作時可以帶走,但不允許提前支取。第二支柱的重要性,目前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了第一支柱。
第三支柱是個人儲蓄。也就是由個人自己平時存些養老錢,政府給予政策上的優惠。
最具美國特色的養老支柱——401K計劃
401K計劃雖然只有短短28年的歷史,但它已經迅速成為最重要的員工退休依靠。401K計劃名稱來自1978年美國《國內稅收法案》(Internal Revenue Code,ISC)401(K)條款的規定所確立的一種雇主發起養老計劃(Employer-sponsored Pension Plan)。它允許職工將一部分稅前工資存起來投資,到退休后再用。
作為一種“雇員福利計劃”,雇主是401K計劃的發起人,負責計劃的設計和管理。只要有5個以上的雇員參與,就可以成立一個401K計劃。雇員授權雇主扣繳稅前工資的一部分,存入雇員個人的401K賬戶。這個金額由雇員自己確定,但不能超過工資的25%,且每年最高不得超過9500美元(1997年標準)。除了個別情形,401K計劃成員在59.5歲以前不能提取這筆款項,否則不但要照章納稅,而且還要繳納10%的罰金。雇主同時也是計劃的繳費人,會根據雇員的工作年限等因素對雇員的個人賬戶繳費,但比例一般較低。雇主的繳費也享有稅收優惠,對雇主繳納的部分,雇員可以在一定年限(最長不超過7年)后獲得全額所有權。
等到雇員退休時,可從以下三種辦法中任選一種享受退休待遇:1.一次全部支出,但要納稅,稅率約為25%;2.按月支取,按月納稅,稅率為10%~15%;3.轉存入銀行,不需要納稅。
由于是稅前繳費,而且政府不對該賬戶賺取的紅利、利息、資本所得征稅,只是老百姓在退休后取出資金時才征稅(而退休后所處的所得稅等級往往較低),延遲納稅帶來的稅收優惠大大刺激了401K計劃的發展,使得其成為非常重要的養老支柱。
養老金進行投資是好還是壞:朗訊PK安然
最具美國特色的401K養老計劃的所謂突出優勢,就是屬于該計劃的這筆養老錢可以進行投資增值。但是任何投資活動在可能獲得收益的同時必然可能會面臨風險,養老金進行投資難免也是風險與收益并存。
養老金投資成功的例子是朗訊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 Inc.)的養老金。享受該養老金的公司員工總計12萬人,2004年投資收益為9.73億美元,2005年收益更高達11億美元,甚至占了全公司全年20億美元利潤的一半以上。過去四年,公司這筆養老金已經取得了38億美元利潤。
養老金投資失敗的例子是一度位于美國前十大公司的能源巨頭安然公司的養老金。該公司根據401K計劃形成的員工養老金直接投資于本公司的股票。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第三財季虧損高達6.38億美元。隨后,公司股票價格便從每股33.84美元快速下跌,到2003年3月10日只有每股24美分。安然公司退休賬戶2000年資金尚有21億美元,但是由于其中60%購買了公司股票。隨著公司股票的快速下跌,其員工養老金的損失高達12億美元,57%的養老金一下子灰飛煙滅,大部分公司員工的退休生活沒了著落。
到底哪種養老方式最可靠
雖然美國人“三支柱”的養老保障是比較完善的,但是不少人也心存疑問。一是美國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面臨著老齡化的巨大挑戰。7600萬二戰結束后的“嬰兒潮”(Baby Boom)出生的人,將在2011年后陸續達到退休年齡,而且這股浪潮將一直持續到2029年,這將會對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了威脅。一些專家認為30年后社會基本保障可能面臨整體破產的問題。
二是401K計劃等養老金計劃存在投資收益可能不能超過通貨膨脹率等問題,等員工退休后養老金實際價值可能不能夠滿足需要。三是個人儲蓄也面臨通貨膨脹的威脅,辛辛苦苦存的錢等退休時到底能夠買多少東西也很難講。
這樣,一種“以房防老”的做法出現了,即為了養老而購買房子,然后出租給年輕人使用,利用年輕人支付的房租來維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由于美國人支出的房租約占個人全部支出的1/4到1/3,因此通過出租房子來讓年輕人幫助自己承擔養老費用,據說這是一種最有效的養老方式。
最極端的“以房防老”的做法是簽訂一個“反年金”契約,由別人每月給自己支付一定金額的“反年金”(即把自有房屋的市價按照退休后自己可能存活的時間折算成他人需要每月支付的養老金),等自己去世后,按照該契約這座房子歸支付給自己“反年金”的人所有。
養老金還促成了共同基金業的大發展
各種養老金已經成為美國共同基金(Mutual Funds)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極大地促進了共同基金業的蓬勃發展。
養老金大規模投資于股市源自20世紀60年代。目前養老金已成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借助來自大大小小的各種養老金的資金支持,形成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共同基金行業高速發展的特殊現象。從1990年到1999年的十年,養老金投資總額增長了近12倍。
在401K計劃中平均約3/4的資產直接或間接地投資于公司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到2001年末401K計劃中44%的資金投資共同基金市場,占全美共同基金市場11%的份額,2002年流入共同基金的養老金已占共同基金凈流入量的1/4。
目前養老金已成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借助來自各種大大小小的養老基金的資金支持,形成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共同基金行業高速發展的特殊現象。同時,隨著養老基金積累的增長和員工對于養老金投資的多樣化需求,也為共同基金行業提供了巨大發展的空間和持續的創新動力,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之間形成了相互配合、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目前美國約有8000只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業已成為和銀行、保險、證券“四分天下”的金融支柱產業,金融大鱷索羅斯、股神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無不屬于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