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天開始,天真爛漫、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突然變成了“政治動物”。
2006年中國春節聯歡晚會現場,兩只準備贈送給臺灣同胞的大熊貓經過上百萬“粉絲”的票選,終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團團”和“圓圓”。當全中國人民沉浸于兩只可愛的熊貓將給兩岸關系帶來好運、有助于兩岸中國人“團圓”的喜悅之時,對岸的臺灣卻再次掀起了一場關于要不要大熊貓來臺的政治辯論。
“臺獨”色彩最濃的臺聯黨稱,大熊貓是大陸送到臺灣來的“特洛伊木馬”;民進黨的呂秀蓮說,大陸贈臺大熊貓是“統戰之舉”,即便大熊貓真的到了臺灣,也不能放在臺北,否則是絕對的統戰;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臺灣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的一席話,他說,“大陸當局并未與臺政府進行任何討論”就“非送(大熊貓)不可”,“好像我們臺灣非得接受不可”,“相當不尊重臺灣”;一些有著“綠色”背景的動物保護組織還上綱上線,說大陸將熊貓當作“政治禮物”送來送去,這根本是在“虐待動物”。泛綠陣營如此神經過敏,幾乎達到談“貓”色變的地步。
相較而言,藍營則樂見其成。連戰說,熊貓“沒有藍綠之分,只有黑白分明”,國民黨新主席馬英九積極爭取熊貓在臺北市立木柵動物園安家落戶。70%的臺灣民眾則翹首以盼,媒體有關“團團”和“圓圓”的各種報道成為臺灣老百姓最受關注的新聞賣點之一。
不過,“團團”和“圓圓”能否最終移居寶島臺灣,將取決于陳水扁當局的態度。目前,臺灣當局以任何野生動物來臺須經臺農委會討論、須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的規定等“法定程序”為由,千方百計阻撓或拖延熊貓來臺計劃,使熊貓赴臺像“三通”一樣,還是個懸案。不過,不論去還是不去,在這場“熊貓政治”的角力中,大陸凸顯“君子坦蕩蕩”的胸懷,臺當局則顯得“小人常戚戚”地極度不自信,其中勝負早已一目了然。
熊貓不止牽動兩岸關系,也牽動著國際政治。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會徽就是用大熊貓作為標志,足見其非凡魅力。沖著這份魅力,美國國務院二號人物佐利克在中國農歷新年前利用訪華的間隙專程來到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與熊貓“晶晶”來了一次緊密接觸。在事后的新聞發布會上,佐利克不無得意地自問自答:“你們想知道抱著熊貓的感覺嗎?非常非常柔軟!”正如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所說:“有人非常懼怕大熊貓這種可愛的動物,佐利克先生沒有這種擔憂。”佐利克還進一步借題發揮,說過去三十多年,熊貓已經成為美中關系的一個非常實際的象征。誠如斯言。1972年,毛澤東主席贈送一對大熊貓給到訪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大熊貓和乒乓球一起,成功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如今,在華盛頓、亞特蘭大、圣迭戈、孟菲斯四座美國城市的動物園,都各自擁有一對中國贈送的大熊貓。根據中美之間的協定,每個動物園每年支付中國100萬美元用于大熊貓的保護,如果生下小熊貓寶寶,則一次性支付中國60萬美元,小熊貓兩歲后送還中國。三十多年過去了,熊貓還是熊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見證著中美關系的風風雨雨、跌宕起伏,也以自身獨特的魅力維系著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中國有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換言之,中國以禮相贈者,往往是中國最珍視的東西。據統計,從1958年到1982年,中國先后給9個國家贈送了23只大熊貓。這些熊貓們被作為和平的使者和友誼的橋梁,為新中國的和平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人因此將熊貓稱作中國的“戰略武器”,未免言過其實;但如果硬要把熊貓比作“政治動物”,倒也無可厚非。中國贈臺大熊貓,當然包含政治意涵,那就是讓中國的國寶連接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正如“團團”和“圓圓”這兩個名字所寓意的那樣,這樣的“熊貓政治”是“和平政治”而非“陰謀政治”。
有意思的是,迄今為止,對于中國政府贈送大熊貓,還未出現過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形。臺灣當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襯映出他們內心深處難以言表的政治哲學。兩只熊貓所引發的臺灣島內的政治生態,實是世界上幾十年未見之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