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僅忌憚伊朗的核,還忌憚它的石油,這才使得伊朗在各種計劃下依然強硬。
如果說,把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尋求對伊制裁,是西方啟動的“A計劃”,那么外交努力受阻、伊朗不懼制裁的局面迫使西方國家不得不考慮“B計劃”。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指出,作為最壞的打算,伊朗最終擁有核武器,“B計劃”就是為這一天的到來制定。
化解伊朗“心理癥結”
伊朗方面曾經宣稱,經濟制裁不會令這個國家屈服,因為伊朗核技術“正是在制裁情況下發展起來”。
華盛頓凱托學會外交政策專家萊昂·哈達爾有點“饒舌”地指出,“我沒說伊朗應該擁有核武器,但是我認為這一天會到來,所以我們必須為此做準備。”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社論指出,美國對待其他國家擁有核武器的態度,從來是“看人下菜”。
2002年美國對自稱發展核計劃的朝鮮只采取了“輕微”制裁;20世紀60年代,美國允許以色列研制核武器;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核試驗之后,美國只給予短期制裁,且力度不大。
同時,美國下大力氣與俄羅斯一道,防止蘇聯核材料與核武器流入獨聯體國家。
美國強烈反對伊朗擁有核武器,更多緣于對其現政權的擔憂,特別在總統內賈德不斷發出威脅以色列的言論之后。
哈達爾認為,美國應該看到伊朗身處有核國家(俄羅斯、巴基斯坦、以色列)包圍之中的不安全感,“哪怕頭腦最開放的伊朗領導人都會迫于民族主義壓力,尋求發展核技術。”
另外,伊朗現政權也有其“軟肋”,即擔心經濟制裁導致國內失業率過高,失去年輕一代支持。伊朗政權實際上有些“左右為難”,需要“找個臺階下”。
點破伊朗“心理癥結”之后,哈達爾提出,西方國家應該同伊朗對話,而不是孤立它。更有分析人士提出,美國領導人應該訪問伊朗,破解兩國冰凍關系。
繞過“海灣咽喉”
“示好”是“B計劃”一面,而另一面則是“硬碰硬”。能夠想象嗎,缺少世界第4大原油出口國、石油輸出國組織內第2大原油出口國,全球油價會怎樣?
連日來,伊朗核問題再度升溫,業內分析人士說,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可能導致原油價格大幅上揚,甚至超過每桶70美元。1979年,正是伊朗政治動蕩促使油價創下當時最高紀錄。
目前日產原油約400萬桶的伊朗,可能主動減少石油輸出,向國際社會施壓。這種手法雖是“自損之舉”,不可多次或長期使用,但必將促使油價大幅上揚。西方國家之所以不愿輕言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主要是忌憚于伊朗對于世界油價的影響力。
另外,產自多個海灣國家,占西方石油消費國60%供應量的石油每日經伊朗轄下霍爾木茲海峽運出。霍爾木茲海峽因此得名“海灣咽喉”。
但是,正如華盛頓不擴散政策教育中心執行主席亨利·索科利斯基所言,如果沒有準備好應付伊朗斷油局面,西方社會在伊朗核問題上無法采取“大手筆”。
“除非美國及其盟友足以對付關閉霍爾木茲海峽的威脅,伊朗將一直認為西方有求于它。”索科利斯基說。
一項具體方案已經擺上桌面,即繞過伊朗,直接從沙特等中東其他石油大國取油。這項計劃耗資大約20億美元,用來更新及新增通往阿拉伯半島的輸油管道。今后阿拉伯半島出產的石油,可以不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直達海灣以外的港口裝上油船,運往世界各地。
“霍爾木茲”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假設伊朗將霍爾木茲海峽關閉三個月,加上伊朗停止供油帶來的損失,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大約下降4%至5%,失業率上升2%。一旦新的輸油管道鋪設完成,而伊拉克石油輸出又可彌補伊朗斷油的損失,霍爾木茲海峽關閉三個月只對美國國民生產總值造成1%的負面影響。
至于“封關”對伊朗的打擊,遠甚于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一旦關閉霍爾木茲海峽,伊朗船只、貨物同樣無法流通。石油占伊朗出口總量80%,石油貿易占國家預算一半。
“這說明,國際社會已經為如何應對伊朗做好準備。”索科利斯基說。
是否黔驢技窮,尚不得而知
制裁為上:自1月10日伊朗揭開納坦茲核設施封條、恢復研究核燃料以來,美國和歐盟對其展開外交圍攻。盡管俄羅斯和中國仍寄希望于外交斡旋,分析人士相信,西方國家最終可能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伊朗核問題,尋求經濟制裁,進而孤立伊朗。
中斷合作: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另一種選擇,是中止與伊朗在核技術領域的協調與合作。但是,這種方法難以阻止伊朗與一小部分掌握核技術并愿意出售的國家交易。
“利比亞模式”: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約翰·博爾頓近日提出,伊朗應該仿效“利比亞模式”。利比亞2003年12月放棄秘密核計劃,以此為條件,重返國際社會。但是不少專家認為,除非伊朗和美國方面的態度都發生重大轉變,否則伊朗不會采取“利比亞模式”。
“聰明制裁”:德國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卡爾-特奧多爾·楚 ·古滕貝格爾分別會見美國和伊朗人士之后指出,“美國必須提供伊朗人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古滕貝格爾在陪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美國時說了這番話。
他認為,國際社會應該尋求對伊朗實施“聰明制裁”。所謂“聰明制裁”,指2001年美國對伊拉克政策中出現的新詞匯。按照美方解釋,“聰明制裁”旨在狠狠打擊現政權,直至搞垮臺,但不累及無辜人民。
美國宣稱對伊拉克實行“聰明制裁”,實際上是因為對伊拉克長期制裁,造成人道主義災難,激起國際社會反感。
伊拉克方面拒絕接受無論“聰明制裁”還是“愚蠢制裁”,稱只要不解除制裁,伊就不會同聯合國合作,不會允許武器核查人員返伊恢復核查。而美英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的“聰明制裁”議案,遭到俄羅斯和伊拉克鄰國反對而被擱置。
“聰明制裁”是否對伊朗奏效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