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主要媒體前不久紛紛報道稱,美國政府可能要對伊朗可疑核設施發動軍事打擊,并對此向北約盟國發出通報,希望它們對此做好準備。德國《每日鏡報》援引北約的情報消息來源稱,北約盟國已被告知美國正在研究包括軍事打擊在內的所有可選方案,以使伊朗政權屈服。
其實在上年末,美國和北約高官還在土耳其進行了“踩點”,美國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的負責人,以及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都到訪土耳其。一家土耳其媒體直截了當地稱:“現在輪到伊朗了。”
地理條件
從地理條件上來看,美國對伊朗攻擊的可能點有七點,那就是土耳其、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海、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土庫曼斯坦。但最有可能發起攻擊的點也就只有土耳其和阿拉伯海兩個。因為,從土耳其攻擊伊朗是個絕好的攻擊點,美軍一路由里海進行兩棲攻擊,占領恩澤利港、拉什特、阿莫勒城市再配合另一路進占德黑蘭。問題在于土耳其是不是會同意?如果美國以北約名義出兵那么土耳其必須同意美軍要求,但德國、法國及北約一些國家同意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英國排除),剩下就是以土耳其打擊庫爾德人來換取美軍用土耳其打擊伊朗的可能了,如果美軍沒有完全占領伊朗、沒有徹底解決伊朗現政府,建立新的政府來完全掌管伊朗,那么一個對土耳其而言強硬的伊朗要比瞎折騰的庫爾德人有著更大的麻煩。所以筆者認為美軍從土耳其出兵攻擊伊朗變數很大。另外,從阿拉伯海攻擊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對伊朗采取局部軍事行動也是可以從這里發起。
雖然,美軍也可以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出兵,但就伊拉克而言,美國現在以民主選舉出的政府是一個什葉派與庫爾德人占主導的政府,伊朗是伊拉克什葉派的后盾,伊朗只要派出數萬民兵進入伊拉克以伊拉克反對美軍侵略者而攻擊美軍,再以導彈攻擊美軍,那么美軍的麻煩就大了,伊拉克也將要進入多年的內戰了。
由于沙特的反對和俄羅斯的干預,美國想從沙特和土庫曼斯坦對伊朗發動攻擊的可能性近乎為零。
地緣政治
伊朗是個大國,其實力遠遠超過伊拉克,地緣政治格局也是如此。美國對伊朗動武的主要方式可能有兩種,一是局部戰爭(空襲) ;二是全面戰爭。全面戰爭對美國來說從兵力到戰爭的準備都是不容許選擇這一步,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局部戰爭。要發動局部戰爭也同樣有著諸多的因素,中國和俄羅斯以及歐洲在伊朗都有很多的利益,歐洲對伊朗核問題的談判就可以看出歐洲并不想將伊朗打倒。
歐盟則主張通過對話方式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內解決問題,反對美國對伊朗的打壓政策,不愿意看到中東形勢的進一步惡化,認可伊朗有開發民用核能的權利。同時,歐盟還主張以經濟和技術合作的手段,換取伊朗在關鍵問題上的妥協。歐盟從自身利益出發,希望在歐盟提供核技術、核原料以及加強雙邊經貿關系的前提下,伊朗能夠主動放棄鈾濃縮活動,以和平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
俄羅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慮,在伊核問題上表現出兩面性。一方面,俄羅斯積極支持伊朗發展和平利用核能計劃,如俄羅斯援助伊朗建設的1000兆瓦核電站將在今年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俄羅斯也要求伊朗與國際社會合作。俄外交部發言人就曾指出,伊應建設性地對待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的有關核問題的決議,以顯示伊核計劃公開透明和建立信任。
在目前歐盟與俄羅斯為解決伊朗核問題競相出謀劃策、穿梭往來之際,美國如果對伊朗開戰就意味著否定歐洲和俄羅斯的努力。這個責任,美國不知道是不是做好了承擔的準備。
目前,美國放風攻擊伊朗的最大可能就是逼中國和俄羅斯出牌,逼歐洲表態。美國是一個很現實的國家,沒有90%的勝利把握,不會貿然行事。
國內條件
首先,美國內不具備對伊朗動武的氣氛。美國內近來最熱門的話題有兩個:怎樣從伊拉克撤軍以及反恐戰爭在多大程度上損害了民眾的自由,這既是對“9·11”事件和伊戰以來的反思,也是美國自由主義思潮對保守主義觀念的“反動”。此外,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已牽扯大批兵力,導致美軍兵力嚴重不足,征兵工作也停滯不前,這些都使美國難以短期內部署好下一場大得多的戰爭。
其次,對伊朗動武也與布什第二任的外交政策不符。布什連任以來,政府內動輒“用實力說話”的“新保守主義派”逐漸失勢。從2005年10月布什的反恐演說來判斷,他事實上已經承認了依靠“速戰速決”的軍事打擊不能戰勝恐怖主義,美國必須打一場“持久而耐心”的戰爭,運用綜合手段,通過對伊斯蘭世界的“民主改造”來贏得民心。
盟國支持
如果對伊朗動武,還有多少盟國會追隨美國?這是布什必須考慮的。在經歷過阿富汗和伊拉克兩次戰爭以后,國際上已出現“反恐疲勞癥”。而美國自己也不爭氣,一系列的丑聞打擊了人們對美國的反恐信譽度。若干支持美國反恐的盟友政府也在國內艱難度日,甚至下臺了。
倒是以色列一直很熱心在此事挺一挺美國,它對伊朗的核計劃歷來神經緊張,盡管伊朗一再表示其核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能源需求,但以色列和美國都認準了伊朗企圖偷偷跨越核門檻,擁有核武器。以色列全國上上下下,從政府到百姓,都把伊朗核計劃當作“心腹大患”,報紙、電視幾乎天天罵伊朗。
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美國不會親自攻打伊朗,而是鼓動以色列去攻打伊朗。早在1981年,以轟炸機就曾長途奔襲,摧毀了伊拉克的核設施,徹底埋葬了薩達姆的核計劃,當時的以國防部長就是沙龍。
雖然以政府和領導人在反對伊朗核計劃問題上態度堅決,但對是否使用軍事手段對付伊朗核問題,卻是一貫“既不完全承認,也不徹底否認”。觀察家們指出,以色列的這種做法給自己留出了很大的外交回旋空間。以政府的“太極”功夫耍得真可謂得心應手,它是否有決心用軍事大棒對付伊朗?目前難做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并不傻,它需要在中東地區生存下去,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充當美國的炮灰的,以免到時候被伊斯蘭國家圍攻,最終燃亮了別人,燒毀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