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是經濟、社會、生態均有待提高的綜合體,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如果只注重單一方面的脫貧,扶貧的效益是不經濟的,也是不可持續的,且極易返貧。反貧困必須從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綜合治理,才能脫貧致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目前在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貧困地區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
一、貧困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含義
貧困是著名的“三P”(污染、人口、貧困)問題之一。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必須解決的重大人類課題,也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可持續發展觀認為貧困不僅僅包括經濟貧困,還應包括社會貧困和生態貧困,這三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忽視任何一方面都會導致生態水平的下降。經濟、社會、生態任何一方面貧困都是貧困,可以說貧困是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均有待提高的集合體。以此來分析青海省農村牧區的貧困問題,不僅表現在經濟物質上的匾乏,而更嚴重的是社會文化貧困和生態貧困,三者同時并存,呈現出極大的相關性。
1.社會文化貧困。主要表現為:(1)思想意識的落后。這種落后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其一,安土重遷,眷戀故土,自我封閉,人口流動率極低。其二是安貧守窮,不思進取。其三,聽天由命,依賴國家。其四,重農輕商,市場意識不強等貧困文化沉淀較高。(2)貧困地區農牧民文化程度低下和農業科技利用率低。主要表現為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據2004年調查數據,全省貧困地區農牧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54年,其中農區6.55年,牧區2.96年。農牧區勞動力文盲及半文盲率達52.8%以上,青南牧區高達70%以上,低下的文化素質不利于對人口的控制,不利于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不利于人口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2.生態貧困。生態貧困,即生態環境基礎脆弱,自然條件惡劣。主要表現之一:自然災害頻繁,經濟效益低下。我省貧困地區多分布于自然條件惡劣,資源貧乏,生態破壞嚴重,自然災害頻繁、土地生產率低下的東部干旱山區、柴達木盆地和青南牧區,這些脆弱的生態環境地帶大部分為生態敏感帶,如三江源地區。自然災害是導致青海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東部干旱山區的旱災、致使山區農作物的產量較低;青南牧區的雪災,會導致80%~90%的牲畜死亡,70%~80%的牧民數日內變為無畜戶。自然災害是制約當地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是致貧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之二:青海省農村牧區炊事采暖用能短缺,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據調查,在東部干旱山區農民普遍缺能2-3.5個月,農民通過上山拾糞、撿柴、挖草皮等補充短缺能源;在青南牧區,炊事采暖問題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難點之一,一戶牧民一年生活用能消費牛、羊糞9000-12000公斤。據調查,牛糞在牧區已經成為商品,通常1袋牛糞約30公斤價值10元(班瑪縣),這個價格在整個牧區還有些偏低,由于能源緊缺,農牧民為滿足生活需求,對生態造成破壞,人與自然不能和諧相處。
3.經濟貧困。經濟貧困是貧困的主要標志,其為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主要表現之一:產業結構單一。由于受地理、氣候的制約,青海農牧區主要依靠第一產業,第二、三產業發展緩慢,不少牧業區地方工業幾乎是空白,產業結構十分單一。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農畜產品的生產與加工、銷售脫節,產業延伸增值少,商品率低,農牧民低價出售初級農畜產品而高價購買各類加工品和生產資料,利益受到雙重流失,農畜產品產出效益極低。與此同時,農牧業內部結構也較為單一,農牧業生產經營大都以農牧戶分散經營為主,經營規模小,基本以牲畜或糧食作物為主,其他收入很少。產業結構的失衡使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十分有限。主要表現之二:基礎設施薄弱。青海絕大部分貧困地區處于大山深處或高海拔地區,由于投入大、成本高,長期以來農村牧區的基礎設施處于落后狀態。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雖然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不少,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滯后的狀況并沒有大的改變。主要是人畜飲水困難,水利設施少且老化失修嚴重;道路、電力建設嚴重不足;通訊落后,信息不靈;農業技術裝備低。由于青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影響,農牧業生產還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農牧業生產季節性特征明顯,勞動力、土地資源的生產率極低。
4. 經濟貧困與社會貧困、生態貧困并存且相互影響。青海省農村牧區的貧困特征為精神貧困、生態貧困和物質貧困同時并存,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精神貧困,思想意識和觀念陳舊,使科技利用率低,造成經營的粗放;經濟的高投入、低產出,使經濟效益低下,導致物質貧困,同時粗放經營又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即生態貧困加劇;而物質貧困,資金不足,收入低下,無力去投資教育和改善生態環境,與其它地區相比,精神貧困和生態貧困進一步加劇。貧困是精神、物質、生態均有待提高的集合體,必須從三個方面綜合治理。
二、反貧困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含義
可持續發展中反貧困不僅要增加經濟財富,同時還要加強精神扶貧和生態扶貧,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奠定基礎。反貧困或扶貧開發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有效干預實現貧困區域可持續發展,其成效要通過資源的承載能力、區域的生產能力、環境的緩沖能力、社會發展的穩定性以及管理的調節能力來綜合判斷一個區域的和諧發展的程度。
三、青海省扶貧實施工程的現狀
青海省目前在消除貧困方面正在實施四大工程,即整村推進、勞動力培訓轉移、產業化扶貧和異地扶貧,旨在從根本上消除貧困。
1.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是新時期扶貧開發方式的變革性創新,是對扶貧開發內容的配套性拓展,是對扶貧開發資源要素的優化整合,是扶貧開發與時俱進的一個重要標志。從原先的“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即“開發式”扶貧。進入90年代,國家又將反貧困戰略逐漸調整為以開發式扶貧為主,重點實施一些貧困戶都能參與且能受益的項目和計劃。
2.勞動力培訓轉移項目。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首要因素是人。“治貧必先治愚”,社會(文化)扶貧旨在提高貧困地區的人口質量。人口質量的提高包括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農業科技運用能力。發展教育是社會(文化)脫貧的突破口,重視教育和教育設施投資,尤其是初等教育和技術培訓,對貧困地區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是世界各國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的普遍經驗之一。青海省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是對貧困地區的農牧民根據勞務市場現狀,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能培訓,實施科技扶貧及勞務輸出等,形成社會(文化)扶貧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步伐。
3.產業化扶貧項目。產業化扶貧,就是在貧困地區建立經濟增長點,有利于實現貧困農牧戶與市場的連接,有利于拉長農牧業產業鏈條,不同程度地提升農牧產品價值,穩定增加貧困農牧民收入,同時有利于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為農牧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奠定基礎。
4.異地扶貧開發項目。對于生存條件極差、就地無法生存的貧困農戶應進行異地安置,改善生存條件,實現脫貧致富。
四、扶貧未來發展模式的探討
1.在“十一五”發展中,應將扶貧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繼續實施整村推進、勞動力培訓轉移、產業化扶貧和異地扶貧工程的同時,將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施鄉村發展規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等內容與扶貧工作有機結合,全面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2.將整村推進與生態能源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目前,沼氣池已經在都蘭等高寒地區試驗成功,在全省東部干旱山區、柴達木盆地正處于全面推廣階段,為農戶庭院中建立以“沼氣池”為紐帶的“四位一體”和“三位一體”的北方生態家園模式建設提供了契機。將整村推進與生態能源建設相結合,并充分發揮青海太陽能、風能資源優勢,大力推廣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與產品,因地制宜,因戶制宜,通過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能采暖房、沼氣池、太陽能戶用電源、風能發電裝置等措施的組合配套,可以促進貧困地區生態型農村、循環性農業和清潔型生活的實現,為消除貧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助力。
總之,反貧困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發展問題,而這個發展是否是可持續的,就看其是否是在生態環境可持續基礎上進行經濟發展。反貧困的歸宿在于縮小和消除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工農差距,而這種差距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差距。思想觀念上的差距的縮小是反貧困的最大收益,因此文化扶貧應作為扶貧開發的先導和扶貧評估的重要指標。只有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生態財富都有所增加或至少不減少,才能擺脫貧困,獲得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青海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