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9日至4月19日國務院扶貧辦組織了青海、山西、陜西、四川、湖南五省政府累統扶貧工作人員對美國加利福尼亞、烏里蘭等州的社會救濟及農業發展情況進行考察學習,參加了加州大學的培訓,了解了洛杉磯、舊金山等地的社會救助及農業生產情況。我參加了這次培訓考察,在學習考察過程中根據大學教授的講課和政府官員的介紹,對美國政府在扶貧救助,農業發展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有了大體的了解,其中感受較深的是美國家庭農場的運作模式,現就基本情況作簡要介紹,我想這對當前研究“三農”工作,推進新農村建設有一定參考價值。
農場的組織形式及其沿變
家庭農場是美國農業的組成形式和經營單位,相似于中國的農戶。全美國現有家庭農場210萬個,平均每個農場經營土地1200多畝,養牛70頭,規模大的可達1000頭以上。美國農場按經營類型可分為糧食、煙草、棉花、蔬菜、水果、家禽、奶牛等專業性農場;按產品銷售額分為大、小農場,據2002年的統計。銷售額在一萬美元以下的農場占58.3%,銷售額在1萬至5萬美元的占19.4%,銷售額在50萬美元的占3.3%。過去幾十年來,農場的數量,經營規模發生了較大變化。農場數量早在1935年就達到最高點680萬個,1974年下降到230萬個,2004年只有211萬個。農場數量下降的原因,除農業耕地減少之外,農場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是農場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935年單個農場占有土地只有941畝,而2002年已擴大到2678畝。
農場主對其所經營的土地,有的全部擁有所有權,有的僅擁有部分所有權,有的則是租用別人擁有所有權的土地。農場組織形式可分為業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其中公司制又分為家庭公司和非家庭公司。業主制現今仍是美國農場最普遍的組織形式。同時,由于許多合伙農場和公司農場也是以家庭農場為依托,因此,美國的農場幾乎都是家庭農場,可以說美國農業是在農戶家庭經營基礎上進行的。從組織形式上看,與中國農戶的家庭經營十分相似。目前,美國的二百多萬家庭農場中,大約有86%的農場由個人性質的農場主擁有,占總農場面積的65.1%,合伙制農場的面積,大約占10Z左右,公司農場占3%。
農場生產向大農場集中、產品單一化發展。盡管小農場在數量上占大多數,但少數大農場占了美國農場銷售總額的絕大部分,這種集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1900年,17Z的農場生產50%的農產品;到1997年,50%的農產品是由2%的農場生產的。農場生產傾向產品單一化。大約一半的美國農場只生產二種產品。規模較小的農場最有可能只生產一種產品。即使是大農場,也只生產有限的幾種產品。比如;在銷售額超過50萬美元的農場中,四分之三的農場所生產的產品不超過三種。
農場生產經營的特點
農場主的土地來源主要靠租賃,上世紀90年代,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農場土地是租賃經營的。租賃成為獲得更多土地的途徑。農場經營通過租用土地得以擴大規模,并能更快地對市場形勢變化作出快速反應,避免市場風險。同時農場生產、銷售契約化,農場主越來越多地依靠合同來進行生產和銷售。簽訂合同可以減少契約雙方包括生產者、加工者和流通環節經營的風險。契約生產和銷售所占美國農業生產產值的比例越來越大,2003年達到39%。大農場比小農場更有可能通過簽訂合同進行生產和銷售。
農場主經營的基本理念:第一,客戶資源是農場經營的前提。農場的創辦和發展都是依賴于是否擁有客戶和擁有客戶多寡而定。在夏威夷,家庭農場一般都是根據客戶定單數量決定租賃土地經營的規模和生產的品種及數量,以銷定產。第二,產品質量是農場經營的生命。在生產環節上,選擇市場認可的品種作為生產的基礎,作物病蟲防治、施肥、灌水等技術嚴格按規定時間、程序操作,保證產品質量。在收獲環節上,一般都以凈采方式進行處理,例如葉菜類的去根、去雜,瓜果類的果形、大小、色澤的歸類分級選擇,有的產品還要進行無害化藥劑處理。同時,根據客戶的需求包裝產品,既有箱裝,也有袋裝,對品種、規格、產地、屬性等都有規范標注;需儲藏的,在有一定溫度、濕度的冷庫中保存。在運輸銷售上,一般農場主與客戶之間簽有長期的合同,按合同規定,以保證產品及時送達客戶。如發現不合格的產品,這批同類產品全部退回或銷毀。產品質量既有農場主的自覺把關,也有政府職能部門和客戶的共同把關。第三,信譽、服務是農場經營的保證。農產品生產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客戶規定的定貨時間是農場主安排生產的主要依據,一切工序都據此安排進行,確保第一時間供貨到位。同樣,提供化肥、農藥等相關供應商也能為農場主提供及時到位的上門服務。價格公平,農場主有生產的利潤,經銷商有經銷的’利潤,一般相對穩定而透明。同時,隨市場變化而作相應微調,大家都能接受,不存在價格欺詐。第四,效益是農場經營的目的。加強成本核算,實現農場利潤最大化。在夏威夷,蔬菜農場一般來講生產成本主要包括地租、農機、化肥、農藥和灌溉用水等生產資料的投入以及勞力資本。相對來說,地租、農機投入是一種長期投資,化肥、農藥、灌溉水則是一種經常性投入,其費用相對穩定,可降空間不大,而勞力資本則是較大的可控成本因素。所以農場主一般根據生產規模和季節性需求,盡量降低勞力資本的投入,一人能做的事,絕不會請兩人去做。由于勞力資本在生產成本中占有的比重相對較大,農場主家庭成員都充分參與到生產之中,農場主也為自己打工。生產中實現定額管理,既有計時計酬,也有計件計酬。
農場的管理模式
農場的管理包括計劃、執行和控制。管理的技巧則是決定土地、勞力、資金和能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許多農場主既是經理也是主要農事工作者,管理和工作緊密地結合在一人身上。他們不僅種植莊稼,還要做生意。
農場的管理措施:1、計劃:有選擇性地確定莊稼種植計劃,確定每天的日程安排和主要職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檢驗政府的各種項目、尋找特殊的實用項目。2、組織安排:為實現農場總的目標建立內部的安排和行動;確認每個員工的工作職能;建立生產操作的程序化、規范化。3、職工管理,員工的雇用、培訓和評估。4、指導工作方向:主動開放理解的集體精神。5、監測控制,監測操作記錄,比較生產效率,監測生產過程,必要時進行技術改進。6、風險管理。包括市場風險、災害風險、技術風險和法律風險(政策變化)。
農場收入及其組成
美國農場家庭收入的水平較高,農場家庭收入總體上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全國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1960年,美國農場家庭平均收入為4054美元,全國家庭平均收入為6237美元,前者相當于后者的65%;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農場家庭收入高子全國家庭收入的年份。而大致在90年代中期,農場家庭收入已經持續超過全國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2002年,美國農場家庭收入達到65757美元,而全國家庭收入僅為57852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14Zo農場家庭收入超過全國家庭收入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一是農場數量的減少提高了單個農場的農業收入。根據普查數據,1964年,美國農場總數為315.8萬個,1992年減少到192.5萬個,減少幅度達39%。盡管隨后農場數量有所增加,但2002年,美國農場總數仍僅為212.9萬個,只比1992年增加了11%。二是農場家庭中勞動力在家庭人口的比重呈增長趨勢,特別是女性勞力比重上升尤為明顯。三是農場外就業增加。農場家庭收入組成,包括農業凈收入和農場外收入兩部分組成。其中,農業凈收入包括農產品銷售的凈現金收入、農業出租收入、休耕收入、家庭農產品消費、政府支付和提供農業機械服務的收益等;農場外收入包括農業勞動收入、經營者和家庭成員的工薪收入、社會保障收入、農場外經營活動凈收入、利息、托管收入、租金、紅利和其他收入。
由此分析,美國40多年農場家庭收入組成結構,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不是靠農業本身的收入,如種植業收入,而是靠場外的勞動收入。據統計,1999年,美國農場家庭平均收入中工薪(場外就業)收入占53%,農場外經營收入占18%,利息和紅利占7%,其他農場外收入占12%,共計非農場內的收入占總收入的90%,而農業收入只占總收入的10Xo在農場家庭總收入中,政府轉移支付同樣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且美國農村居民要比城市居民獲得更多的政府轉移支付(社會保險、醫療、收入維持、失業保險等)。2001年,美國城市人均收入為32077美元,其中,政府轉移支付為4357美元,占13.58%;農村人均收為22391美元,其中,政府轉移支付為3798美元,占16.96%,比城市人口多3.38個百分點。
(作者系海西州人大常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