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作為青海省最重要的資源富集區,被國家列為西部十大礦產集中區之一,是加速推進全省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基地。經過五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開發建設,柴達木盆地已形成了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特色產業為支撐的工業發展體系,成為青海乃至西部的一個經濟增長點。區域內已建成中油青海油田分公司、鹽湖集團、西部礦業、青海中信國安、青海鋰業、青海堿業等一大批大型資源開發龍頭企業。2005年,全地區完成生產總值134億元,“十五”期間平均增長16.2%,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90億元,拉動全州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對全州GDP的貢獻率達到56%,居全省之首。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金融業義不容辭地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金融發展現狀及對資源開發的支持情況
截至2005年,海西州銀行業金融機構總數為111個,從業人員1448人。其中,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55個,占機構總數的50%;農村信用社分支機構34個,占機構總數的30%,郵政儲蓄機構22個,占機構總數的20%。截至2005年,全州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18億元,占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3.4%,資產規模呈逐年增長趨勢,“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6.2%。其中各項貸款總額44.9億元,占全省貸款總額的7.03%;增速分別為7%、8%、14%、—6.45%、10%,資金供給受銀行業機構信貸政策的影響呈不規則增長態勢。
負債總額116億元,占全省的13.2%,五年間銀行業負債規模年均增速為16%。其中,各項存款總額91億元,占全省的12.51%,增速分別為22%、34.26%、5.92%、14.4%、13.16%,呈現不均衡增長趨勢,2001年和2002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源于青藏鐵路的開工建設和部分大型資源開發項目的啟動。存款規模與貸款規模比2004年和2005年為最低,僅為54%和48%。
綜上分析,從“十五”期間全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現狀看,負債規模與信貸供給增長并非呈同趨勢發展,2001年和2002年由于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青藏鐵路二期及青鉀百萬噸工程等的開工建設,銀行業存款業務迅速擴張,為貸款的增加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機制和金融資源配置制度的不當安排,五年間貸款業務平均增長6%,比存款年均增速低13.5個百分點,2004年出現了負增長。銀行業整體經營能力和發展水平下降,核心競爭力大大降低,人均貸款增速低于人均GDPl5.88個百分點,凸現了信貸總量的投入不足,經濟與金融發展形成反差。
二、柴達木資源開發中存在的金融瓶頸問題
(一)金融瓶頸之總量分析
1. 銀行信貸供給增長速度嚴重超低,與經濟快速增長形成反差。按照經濟增長和信貸供給的關系理論,貸款增長應比經濟增長高5-8個百分點。“十五”期間,銀行存款年均增長19.95%,貸款年均增長6.51%,分別比全國高5.13個百分點和低11.83百分點,比全省高0.5個百分點和低5.3個百分點;而全州GDP年均增長16.2%,資金輸出型的態勢和間接融資能力的萎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2.資產規模小,人均存貸款余額低于全國及全省水平。2005年,全州銀行業存款總額9l億元,貸款總額44.9億元,分別比全國人均存款和人均貸款低225元和4290元,比全省人均存款和貸款高10091元和低2840元,不僅表明提供信貸資金的負債度不足,更重要的是表明屬于資金輸出型地區,全州存差達到46.93億元,存貸比僅為48.89%,低于全省38.22個百分點,低于全國18.91個百分點。
3.金融貢獻度低,與全國及全省水平差距很大。“十五”期間,海西全州金融貢獻度平均為48.4%,并呈逐年降低趨勢,2005年僅為33%,分別低于全省和全國84.6個百分點和73個百分點。表明銀行信貸總量遠不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
(二)金融瓶頸之結構分析
1. 產業結構與信貸結構的非均衡性。“十五”期間,海西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工業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拉動海西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占GDP總量的67.12。2005年末,第二產業產值占到GDP的74.5%,處于地域劣勢的第一產業產值,僅顯微弱增勢,第三產業產值平緩增長。銀行貸款結構與之不相適應,一、二、三產貸款占其產值的比重分別為72.23%、37.78%、12.41%,信貸供給遠低于各產業產值,二產貸款年均增長29.46個百分點,一產貸款年均下降10.4%個百分點,三產貸款年均下降18.28個百分點,與一、二、三產產值年均增長5個百分點、17.72個百分點和14.42個百分點相比同樣凸現出貸款結構及增量與各產業結構及增長之間的不均衡。
2.金融機構設置與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性。海西州境內除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及四家保險機構外還沒有外資銀行分支機構、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其他融資類金融機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融資中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隨著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化,近年來商業銀行在欠發達的縣域機構紛紛撤并,有的縣僅保留了一家銀行機構,有的縣除農村信用社外,商業銀行機構全部撤出。金融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全社會資金配置效率,提高銀行經營效益,因而銀行機構和資金向發達地區的轉移和流動符合資金的盈利性要求,但是客觀上卻造成欠發達地區進一步發展滯后的現實成本,金融對縣域經濟供給總量和能力嚴重滑坡,資金主要向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和部分具有行業比較優勢或價格處于壟斷地位的行業積聚,弱勢地區的存款被大量抽出,經濟發展處于嚴重的“貧血”狀態。由于機構設置的不均衡,信貸供給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迅速萎縮,在產業配置中出現畸形,在區域配置中嚴重失衡。
(三)資源開發企業融資渠道較單一,金融機構信貸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
柴達木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客觀上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多樣的融資渠道。但企業的融資大多仍是以金融部門信貸支持為主的間接融資,銀行貸款仍是企業融資的主要部分。一方面柴達木近年來組建了許多新企業,銀行由于資信方面的因素很少給予這類企業信貸資金支持。由于轄內各家商業銀行深化改革、經營方向、內控制度的調整等因素,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尤其是近年來引進的新建企業,由于銀行觀念的陳舊和對企業資信狀況的不了解,把企業拒之門外的事例時有發生。“十五”期間,海西金融機構貸款總量僅增加11億元,年均增長率為6%,遠低于經濟增長水平,這些因素造成州內企業到境外融資。據調查,轄內企業在外地區融入資金達50億元左右,這不但加大了企業融資成本,也不利于轄內金融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海西地區只有青海鹽湖集團下屬青海鉀肥一家上市發行股票進行直接融資。99年國務院實施債轉股,鹽湖集團是海西州唯一一家債轉股企業,通過債轉股獲得長期資金約4.6億元,目前集團還獲得國家重點支持建設資金4億多元。州內其他企業因各種條件所限均未上市融資,但青海堿業、西部礦業等一些大型企業表示近幾年內要抓緊上市場,以擴大融資渠道。
(四)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削弱了對資源開發的支持力度
一是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自2000年開始逐步實行信貸資金“扁平化”管理,自上而下實行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對企業貸款執行統一信貸管理和信用等級制度,信貸權限大幅度上收,企業貸款大多由國有商業銀行省級分行以上機構審批,省級以下分支機構貸款權限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縣域機構除了擁有個人消費信貸發放權外,其它信貸權限一律上收。國有商業銀行基本只是其上級機構的資金吸存器,只有不貸或多存少貸,從縣域吸收的資金大部分上存到其省級分行,造成在縣域基層金融機構的存款大幅上升與支持工業企業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的矛盾日見突出。由于省級以下銀行機構對地方工業企業和項目的貸款缺乏自主經營和決策權,客觀上抑制了銀行業對工業企業信貸支持的力度,延緩了循環經濟發展的速度。二是信貸觀念陳舊,存在重城市輕農村,重大型企業輕小型企業,重生產經營輕消費,重重點項目輕非重點項目,使銀行支持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窄。
(五)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資源開發建設不僅需要大批有實力的大中型企業,而且還需要大批的中小企業,由于近年來各家商業銀行經營戰略向大中城市、大型企業、大項目轉移,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非常突出,中小企業的貸款份額逐年下降。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困難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制約了資源開發的均衡發展。據調查柴達木地區90%中小企業融資方式依靠銀行貸款,由于受社會信用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轄內銀行為降低信貸風險,追求效益最大化,提高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條件,加之審批程序繁瑣,直接制約了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一些具有潛能的企業因資金不足使其發展受到制約,一些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生存已受到威脅。
(六)信貸投向“三集中”現象嚴重,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
一是向優勢行業集中。據調查,四家國有商業銀行2006年一季度新發放人民幣貸款9.4億元,投入主要集中在鹽湖化工、鹽湖科技開發等優勢企業,占全部新增貸款的98Z。據對格爾木市調查,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均突出了以鹽湖資源開發為重點的信貸經營戰略,信貸投向側重于鹽湖大中型企業,省級分行直營貸款的比例不斷增加,發揮了其整體優勢。2005年格爾木市新增流動資金貸款占其新增流資貸款總額的90.3%,由此可以看出各國有商業銀行都把信貸投向放在了支持鹽湖資源開發上。
二是向大型骨干企業和上市公司集中。格爾木市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重點投向于青海鹽湖集團、青海中信國安科技和技術發展有限公司、青藏鐵路建設單位、瀚海集團和格爾木水電有限責任公司,上述企業貸款占格爾木地區金融機構全部貸款的70.6%。其中上市公司1家為青海鹽湖集團,而青海鹽湖集團貸款占工行全部貸款的80%,占全部貸款的49.1%。
三是向信用程度高的企業集中。據調查,2005年各行新增貸款全部投向A級以上企業,其中,投向AAA級企業占71.2%,投向M級企業占24.7%,投向A級企業占4.1%。由此產生的后果一是導致信貸供求結構矛盾突出,貨幣信貸政策的調節效應大打折扣。二是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不利于金融業的穩健發展。
(七)金融機構中間業務和保險業發展緩慢,業務收費不公平、不透明
表現在:一是品種單一,中間業務發展不平衡。海西與其他地區相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影響了中間業務的發展后勁,加上客戶對金融產品需求不足,對銀行金融服務的要求僅停留在銀行基本的結算類服務和代理類服務上。而作為商業銀行,開辦結算類和代理類中間業務,由于不為客戶墊款,不參與收益分配也不承擔風險損失,只收取手續費,投入少,操作簡單,成為各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主要方向。在融資性中間業務、服務性中間業務等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二是中間業務市場競爭不規范。中間業務收費不合理現象已成為制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瓶頸”。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缺乏統一的收費標準和有力的收費依據,目前海西地區各行除基本結算和銀行卡業務收費外,其他項目要么不收費,要么收費標準不統一,收費行為不規范,有關部門又未對中間業務收費進行系統、明確的規定,商業銀行各自為政。三是代理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工行代理的基金業務不能給予客戶交易清單和查詢業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間業務的發展。四是保險業發展緩慢,產品單一,對試驗區經濟發展貢獻率低。目前海西市場上在售的保險產品達千余種,產品種類涵蓋財產、責任、信用、養老、健康、意外等各種保障層面。但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比很小。
三、完善柴達木資源開發的金融服務意見和建議
“十一五”期間,隨著柴達木資源的更大規模的開發及國家重點項目在盆地的開工建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還會迅速增長,預計年增長約20%。這給金融機構支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金保障。加之近年來,隨著柴達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業發展亦日新月異,金融經營管理能力不斷加強,金融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金融業務不斷發展,金融新業務、新產品不斷推出,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金融科技水平不斷升級,信息平臺不斷完善,為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結算等條件。柴達木資源的開發及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給金融業創造良好的發展平臺。
(一)健全金融服務體系。一是在充分發揮現有國有商業銀行支持柴達木資源開發、循環經濟作用的基礎上,尋求金融多元化支持,吸引發展信托、保險、證券、租賃、典當、財務公司、投資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增強競爭力。二是組建和引進地方性商業銀行或區域性銀行在柴達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彌補國有商業銀行從轄內一些地區部分或全部退出后的金融服務空缺,以支持整個柴達木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三是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從長遠利益出發,在資源新開發地增設服務機構,為資源開發企業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四是加快發展政策性金融機構,提升服務功能。建議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在德令哈市和格爾木市設立分支機構,采取主動上門服務,現場辦公等措施,協商解決試驗區重大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申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加強對試驗區上報項目的篩選、評估、論證和推薦指導工作,對市場需求迫切、工期要求緊的項目,建立綠色評審通道,加快試驗區資源開發項目貸款的審批發放進度。辦好各項政策性信貸業務,為柴達木經濟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政策性金融服務。五是放寬農村信用社經營范圍,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六是建立郵政儲蓄銀行,為柴達木資源提供小額貸款和基礎性金融服務。
(二)建立適應中小企業的融資體制。一是健全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各國有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現有的農村信用社同時也需充分發揮其規模小、經營機制靈活的特點,提供與中小企業發展相匹配的金融服務。改善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管理,對不同經營規模、不同經營方式的企業要一視同仁,各商業銀行可對中小企業實行綜合授信,一次核定,循環使用。建立多層次中小企業風險投資機制,通過擔保方式,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進而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地方經濟建設,最終通過實踐形成銀行發展離不開地方經濟的有力支持,銀行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為自己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形成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的緊密型關系。二是通過銀行承兌匯票、保函、票據貼現、金融租賃等業務的開展,使中小企業融資方式趨向多元化。三是有效運用多種貸款保障方式,增強銀行貸款的安全性,設置專門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信貸部門,深入了解企業的實際困難和需要,幫助其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建立科學的中小企業風險指標評價體系,從信貸關系、信用等級評估、綜合授信和信貸投放等方面提供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在國家積極開展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的條件下,加強與貸款擔保機構的合作,引導企業加入貸款擔保組織,簡化擔保程序。
(三)建立直接融資渠道,發展貨幣市場。一是引導區內企業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或招商引資等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嚴格監管約束的條件下,可允許其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等形式面向社會籌集發展資金,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和產權交易市場。二是設立循環經濟開發基金,國家應放寬資源開發企業上市條件,發行循環經濟債券,發行資源開發債券。三是除國有商業銀行外,允許政策性銀行和保險公司進入貨幣市場;按同等優先原則積極支持柴達木資源型企業直接融資;適當降低證券公司設立營業部的條件。四是增加國債資金投入資源開發的比例。五是增加柴達木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目前基礎設施制約資源開發的現狀。六是引導規范發展民間借貸,積極推動合理、合法民間金融業務的發展,逐步放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限制,允許民間資本在一定條件下從事金融服務,減輕銀行、信用社的信貸壓力,提高社會資本的配置效率,拓寬投資渠道,滿足正規金融無法滿足的合理金融需求,發揮其補充作用。
(四)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為金融業支持柴達木資源開發營造寬松的外部環境。一是大力推廣擔保公司制度,完善擔保體系和機制,建立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并依照市場規律,行使擔保職責,使企業通過擔保機構的運作,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二是規范抵押評估、登記程序和操作規程,減少貸款營銷費用。三是大力培育中介機構,制定優惠政策方面,多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國內有實力的項目咨詢管理機構、評估機構、會計審計機構等中介組織和經紀人機構在柴達木落戶,為金融機構準確掌握企業信用狀況,實現銀企互信合作、共謀發展提供信息資源保障。
(五)大力培育和發展保險市場。更新發展理念,拓寬發展領域,提高保險業在柴達木經濟發展中的滲透力:開發個性化的保險新品種,包括網上保險理賠新品種:發展“三農”保險,特別是積極發展服務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民看病、農民養老等方面的保險品種,使保險服務于建設新農村新牧區:更新保險發展模式,努力實現速度規模效益的統一,提高保險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保險投資者的收益:逐步形成與柴達木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保險市場主體和合理的保險產品結構,促進柴達木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人行海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