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海西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出臺和實施,標志著柴達木開發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體現了州委、州政府團結帶領全州各族人民以全新的姿態全面建設海西小康社會,實現富裕、文明、穩定、和諧的新海西的堅強決心。《綱要》的實施,是一項造福海西人民,惠及子孫后代的偉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劃時代的戰略意義。
“十五”時期是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全面實施柴達木新一輪大開發的重要時期,呈現出資源大州發展的強勁勢頭,體現了全州各族人民決心開發柴達木、建設新海西的精神風貌,為整個青海的大開發和經濟發展以及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十五”期間,海西作為青海改革開放、青海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努力建成了一批事關全局發展的交通、能源、農牧、市政、社會事業等項目,全州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城鎮面貌發生顯著變化,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內在動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同時,極大地豐富了開發建設的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為進一步加快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五”時期,是海西州大力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運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合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海西和加快實施科技興州戰略的關鍵時期。要求我州的各項建設事業要走在全省前列,促進和帶動青海經濟的全面發展。《綱要》以科學務實的態度,結合海西實際,作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要實現這個戰略決策所制定的目標,還需要靠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作為全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驗區之一的海西州所肩負的擔子是非常重的,但我們又是很幸運的,這是黨和政府進行新一輪大規模開發柴達木時送上的一份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特殊禮物。《綱要》以堅定的信心規劃出建設柴達木循環經濟的主要戰略目標,即把柴達木建設成青藏高原現代油氣化工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鹽湖化工產業基地和青海重要的煤炭及煤化工產業基地。力爭到2010年,初步建成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成為全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同時《綱要》著重提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步伐,狠抓“三農”問題,努力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力,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和農牧區繁榮等具體要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海西方面,提出了解決好社會保障、社會就業、社會分配、公共服務、民主法制及文化體育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
目標已定,任務明確而繁重,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住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機遇,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各民族間的團結,提高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時代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和柴達木精神,堅持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道路,我們的事業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