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聯解體的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政黨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及執政黨能否永遠保持先進性。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群眾路線,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基礎;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堅持理論創新,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關鍵;堅持民主集中制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組織保障。面對新世紀,認真總結蘇聯解體的教訓,總結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對于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蘇聯解體;共產黨;先進性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5-0082-03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20世紀80年代末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后,由高潮跌入了低潮。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強國,為什么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毀于一旦呢?與之相反,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卻如日中天,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并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穩中有進。造成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同命運的因素是復雜的,然而最根本的還是共產黨執政后能否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
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群眾路線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基礎
衡量一個政黨的進步與落后,最終要看能否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馬列主義認為:工人階級的政黨,只有相信人民,投入到人民群眾生氣勃勃的創造力源泉中去,才能獲得勝利并保持政權。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心群眾疾苦,一刻也不脫離群眾。搞社會主義建設,就要使富國和富民同步,做到國強民富。
然而,蘇共走的是一條脫離群眾的路。從斯大林執政后很長時期內,黨的工作失去了重心,只關心富國,大搞軍事擴張,忽視富民問題,過于沉重的軍備負擔和對外援助,使生產性投入減少,有關人民生活的農業、輕工業發展緩慢。人民的消費品長期處于供小于求的狀況,群眾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民心逐漸流失,特別是表現在作風建設方面的失敗,造成黨群關系的嚴重斷裂。蘇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后,蘇共未能找到一條執政條件下保持優良作風的途徑,黨內滋生出種種腐敗現象,黨的中央領導層搞特殊化,“關系淹沒了制度”,嚴重脫離群眾。實質上,腐敗是社會主義國家內剝削勞動人民的新形式。“從30年代起,蘇共黨內開始出現特權現象,如干部享受特供商品,提供各種特殊服務等。到戰后,干部特權化的名目繁多,更趨制度化。勃列日涅夫當政后期,黨政機關的官僚主義現象愈加嚴重,機構臃腫,任人為親,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現象愈加嚴重。”形成一個個“官僚氏族集團”,這些集團就是執政黨內的既得利益集團。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這些集團成員變本加厲地侵吞國家資產,戈爾巴喬夫推行的經濟改革一旦牽涉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就無法執行下去,結果改革使經濟、政治嚴重混亂,蘇共黨內傾斜的權力,使其不斷失去先進性,也失去民心,最終導致亡黨亡國。戈爾巴喬夫在回憶錄中寫到:“正是權力欲使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分子和葉利欽鬼迷心竅,他們伙同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維奇,為了入主克里姆林宮,葬送偉大的蘇維埃國家。一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民族精英們之所以那樣迫不及待和咄咄逼人,都是權力欲在作祟……”先進的政黨是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走群眾路線,才能得民心。正是蘇共放棄了群眾路線,失去了先進性,蘇共內部的危機才日益加深,加速了蘇共垮臺和蘇聯解體的過程。
相比之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社會主義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景象。回顧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史,是一部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歷史。從黨的成長到壯大的過程中,黨始終與各種不良風氣作斗爭,始終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且始終具有憂患意識,時刻重視保持黨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執政地位能否穩固,主要的威脅不是別的黨派而是共產黨內部的腐敗。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在革命建設時期,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領導全國人民多次展開整風運動,把黨自身的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堅決抓黨風建設,反腐敗、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特別是堅持群眾路線,使我們黨在艱苦的革命斗爭中,保持了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具有良好的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在抗戰時期,毛澤東同志要求:“共產黨員應在民族戰爭中表現其高度的積極性。而這種積極性,應使之具體表現于各方面,即應在各方面起先鋒的、模范的作用。”可見,毛澤東當時將黨的民族性和先進性統一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要求全黨同志牢記“兩個務必”,防止“糖衣炮彈”的攻擊,要學習領導新中國所需要的各種建設本領、管理本領,從執政作風和執政本領兩個方面提出了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歷史課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同樣堅持走群眾路線。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領導班子建設,時刻警醒要防止資本主義搞和平演變,他說:“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在反對形式主義的問題上,他指出:“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鄧小平科學分析黨的建設面臨的形勢和黨的現狀后指出:黨在新時期面臨執政、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反對和平演變的考驗,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優勢。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來進行,不能偏離這個中心。繼鄧小平之后,江澤民同志站在歷史的高度結合時代背景,總結黨的執政規律,概括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最新的黨建理論成果,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中,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歸宿點。這充分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更體現了黨的先進性。正如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的“七一”講話中,重申的馬克思主義關于先進性的判斷的基本觀點:“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主要應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前,胡錦濤指出,“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抓住了先進性建設,就抓住了黨的建設的根本。”
二、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堅持理論創新,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關鍵
保持黨的先進性,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并堅持理論創新。這是因為,黨在思想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標志。執政黨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才能使政黨永保純潔性,才能為保持先進性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有堅定的信念,統一的思想,廣大黨員干部才能擰成一股繩。蘇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后,在思想建設方面,教條主義泛濫,思想僵化,很難進行理論上的創新。一個思想僵化的黨怎么會有執政能力,怎能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機遇呢?推動國家的體制完善、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又從何而言呢?斯大林利用了列寧主義的旗幟,謀取自己至高無上的鞏固地位,在衛國戰爭勝利后,驕傲自大的主觀主義越來越嚴重。斯大林把列寧主義教條化、凝固化、神圣化,導致全黨上下思想僵化,一切以領袖的話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并且對經典著作的教條式解讀已成為一種習慣的思維模式,始終禁錮著蘇共廣大黨員的頭腦,致使理論學術界死氣沉沉,不敢創新,無法回答新的社會難題,缺乏對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應變能力。赫魯曉夫時期,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黨代會上作了秘密報告揭露了斯大林時期個人崇拜造成的種種弊端,對解放思想、打破僵化體制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赫魯曉夫這種突襲方式既揭了蓋子,又捅了漏子,造成其他許多思想準備不足的黨員思想上一片混亂,也喪失了對各種錯誤思潮的辨別和批判能力。勃列日涅夫時期是因循守舊、求穩抑變的時期,在很多方面受到斯大林思想的束縛,勃列日涅夫及其周圍成員表現出小市民的特色。同時,勃列日涅夫提出“發達社會主義”理論,脫離了本國的國情,美化了現實社會,掩蓋了存在的問題,夸大成績,滿足于現狀,進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戈爾巴喬夫雖然看到了蘇聯模式的許多不足,推進改革,但是他的改革逐漸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鼓吹“公開性”,全盤否定斯大林模式。1989年,戈爾巴喬夫在《社會主義思想與革命性改革》一文中又公開提出:“必須根本改造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1990年,戈爾巴喬夫在立陶宛進一步提出:“要粉碎斯大林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其他有關的一切東西。”戈爾巴喬夫還提出“民主化”的口號,結果給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大開方便之門,各種思潮在民主思潮影響下泛濫成災,直至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助長了無政府主義和社會動亂。特別象蘇聯這樣一個多民族組成的聯盟體國家,搞“意見多元化”破壞了多民族聯盟國家的意識形態保證,導致民族分裂主義的惡性膨脹。這正是促使蘇聯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很顯然,蘇共亡黨提供了一個失去先進性的重大教訓:在思想陣線,一定要采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尤其要注重理論創新。決不能采取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態度。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思想武器,對于執政的共產黨來說,必須緊密聯系該國的新的實踐,并具體轉化為路線方針政策,才能發揮其正確的指導作用、凝聚人心、激勵斗志、開拓創新。有沒有這個“結合與轉化”或者這個“結合與轉化”做得好不好,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作用的發揮大相徑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堅持不懈抓思想建設的歷史,并且卓有成效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一整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是保持先進性的方向所必不可少的。眾所周知。無產階級政黨必須重視自身的思想建設,這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條基本原理。然而,明確把黨的思想建設置于黨的各項建設的首位,卻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當然,這也是毛澤東正確分析當時的特殊國情、黨情及黨的任務后提出的。毛澤東針對當時有些同志在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上卻沒有完全入黨的情況,提出了黨員不僅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的著名論斷。他提出,黨內最重要的問題是教育問題,在全黨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是必須抓住和解決的一項緊迫課題。當然,黨的思想建設必須緊緊圍繞并服務于黨的政治路線。鄧小平同志總結歷史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提出思想建設上既要反“左”,也要反“右”,而主要是反“左”,切實提高了全黨的抗干擾能力,為我們黨的改革順利進行,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是江澤民同志對黨的思想路線的新認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順應時代潮流,從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滿希望和挑戰的21世紀,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重要課題,回答了關系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標志著我們黨對執政和黨的建設規律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這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最具標志性的理論成果。以第三代領導集體憑著不斷創新的巨大勇氣,在中國共產黨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實現了又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三、堅持民主集中制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組織保障
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執政黨必須不斷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而不能否定民主集中制。在組織建設方面,列寧在世時.黨內民主集中制執行得比較好,搞的是真民主,從1917年起,蘇聯共產黨的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會上充分發揚民主,即少數服從多數,使代表大會成為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黨內最高權力機關。包括列寧在內,任何人都沒有凌駕于黨組織的特權。但是,到了斯大林時期,黨的民主生活受到破壞,民主集中制逐漸被個人集權制所取代。民主選舉制形同虛設,黨的各級領導人實際上都是任命和委派的;代表大會的常任制度和定期制被破壞;集體領導的原則被置之高閣。各種制約機制和監督機制大大被削弱了,致使黨內民主嚴重缺損,官僚化、行政化習氣濃重,黨員隊伍素質下降,黨的戰斗力、凝聚力不斷弱化,直至喪失,變成一個十足的官僚主義政黨。赫魯曉夫在執政后期,集黨政大權于一身,個人決定黨和國家大事,政策多變,主觀隨意性大,造成一系列混亂現象。蘇聯領導人實行的都是終身制,領導層趨于老化。這樣的執政黨是無多少先進性可言的。勃列日涅夫晚年得了中風和心肌梗塞,此后的健康狀況一直很差,根本無精力工作和思考問題,只能勉強維持現狀,無法想象黨的組織生活會保持民主集中制。從斯大林模式繼承下來的蘇聯政治體制,存在嚴重弊病。表現為高度集權,個人專斷,黨政融合,缺乏民主,缺乏監督,缺乏制衡機制等。而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在黨的“組織原則”方面,不再強調民主集中制,而強調允許黨內橫向組織活動,允許黨員“按綱領進行聯合”等。再加上戈爾巴喬夫對黨的高層領導人大換血,新舊領導人意見不一,相互之間矛盾重重,緊急狀態委員會倉促上陣,得不到群眾的擁護。最后,蘇聯共產黨在反共勢力的進攻面前,喪失了應有的戰斗力。
團結的政黨,才是先進的政黨。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民主集中制原則經歷過曲折,尤其是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然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重新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并逐漸得到堅持和健全。尤其是鄧小平提出實行領導人退休制,使得黨的領導集體年輕化、知識化,也使得黨的先進性獲得保證。黨要保持先進性,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黨要有凝聚力和戰斗力,靠的是黨的團結統一。而民主集中制是黨團結統一的組織基礎和制度保證。黨的先進性,還體現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與先進性。這與堅持民主集中制有直接關系。因為只有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才能真正地集思廣益,集中群眾的智慧,才能確保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總之,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關系到黨和國家的事業的興衰成敗。我們要不斷堅持黨的組織原則,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保證全黨的堅強統一,才能保證黨的先進性。
四、只有保持先進性,共產黨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只有實事求是地永葆黨的先進性,才能使黨群關系和干部關系明顯改善,使廣大人民群眾緊跟著黨的步伐,才能增強人民對黨的信心、對社會主義前途的希望。
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尤其是蘇聯70多年由興到衰的歷史深刻地說明先進性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根本任務。因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堅持先進性,才能從全局上和戰略上制定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和社會發展進步要求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才能真正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認可和支持。離開先進性,馬克思主義政黨在理論上就會失去存在的理由,在實踐上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
仔細分析蘇共的歷史后,不難看出先進性被忽視和淡化的過程。列寧同志是非常重視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的,可惜的是,蘇共黨自列寧去世后,執政的幾任領導人盡管取得了一定的建設成績,但不同程度地忽視黨自身先進性的建設,長期積弊太深得不到糾正,最后戈爾巴喬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錯誤路線,激化了蘇聯內部的各種矛盾,導致蘇聯走向解體的死路。
蘇聯解體的歷史,從反面告訴我們:黨的先進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時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獲得先進性不易,保持先進性更難;只有堅持與時俱進,具體地、歷史地看待先進性,才能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的:“一個政黨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
新世紀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科技時代,保持黨的先進性要牢記歷史經驗教訓,與時俱進。共產黨只有時刻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加強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才能不斷保持先進性,不斷鞏固執政地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 柏振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