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存歷史檔案中,記載著在乾隆處理其五十一年(1786年)豫省土地兼并案的經過。乾隆五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786年6月21日)河南巡撫畢沅在緊急奏折中奏道:“豫省連歲洊饑,收成歉薄,今年仰沐圣庥,昊蒼垂祐,豐收……可望”,但“惟是頻年民豪耗換,窮黎生計艱難,凡有恒產(土地)之家漸多變賣糊口,而本地富戶紳衿亦多無力置產,被外來商民人等垂賤收買,核其價值不及平時十分之二三。近更有因青黃不接,需用孔亟,將業經種麥將次成熟之地賤價準賣,以應目前之急。而山西等處豪強富戶,聞風赴豫,舉放利債”,農戶以價值十成即將收獲地畝出讓,“得價尚不及二三”。乾隆接到奏折,立即于二十九日諭內閣,稱贊到任不久的畢沅“所奏實屬可嘉”、“實屬盡心民事”。他說:“豫省頻歲祐饑,閭閻元氣消耗,全賴業農之民。家有恒產,一遇豐年,口食即可充裕。乃山西等處豪強富戶,越境放債,賤準地畝,且將麥收在望之田,乘機圖占,一經準折,即據為己有,此更酷于王安石之青苗矣。似此乘人之危,以遂其壟斷之計,其情甚為可惡。”他還說“今因河南災旱而山西富戶乘以為利,是富者日益其富,貧者日見其貧,及遇豐年輾轉增價售賣,而中州元氣竟為隔省豪強兼并侵剝?!瓕碓ナ∝毭袢諠u流徙,田產皆為晉民所有,成何事體”。立即指令河南巡撫抓緊訂立章程,耐心規勸山西富商,將土地歸還原主,并采取緩征各項錢糧等措施,迅速控制了事態的發展,使貧民由混亂走向了安定。乾隆為什么能迅速處理、為什么要迅速處理這件土地兼并案呢?這值得我們思考。
考慮到當時的事態發展比較嚴重,豪強富商們為富不仁,對當地衙門也無所畏懼,強行收買,乾隆在二十九日就“明降諭旨,嚴定章程。著交畢沅率同江蘭細心籌劃,飭屬詳查此等賤買賤賣之田,核其原價,勒限聽原主收贖”。一是“連麥準價之地,仍令原主收回刈割,除原價歸還外,酌量給予一二分利息”,不允許賣主為圖暴利而占據不讓贖回,而致使“失業之民有歲無田,坐聽豐年枵腹”。二是若有財力不濟的農戶,不能給予本利回贖者,買主已獲厚利,自當于本利十分之中酌減三、四分聽贖,“方和人情天理”。三是“賣主將原價成繳地方官,傳喚買地之人,尚查押贖;距省城較近的地方戶民呈請押贖時,可不經州縣之手,直接到藩司衙門辦理,以減少回贖環節”也“少胥役勒索之弊”。同時,還采取了幾項措施:第一,堅持說服教育,以啟富商良知主動行贖。乾隆講:“該富戶等同為朕之子民,亦當各具天良”,目睹豫省貧民饑寒交迫,仍取以厚利,“以天理論之,豈得長享富厚”。這樣做“甚屬可惡,但繩之以法,朕亦有所不忍”。又講“今因河南災旱,而山西富戶乘以為利,設山西遇有災歉,豈容豫省豪強前往該省舉放利債,準折地畝為兼并侵吞之計乎?”乾隆將心比心,勸說晉商應該啟良知、行善德,盡快歸還豫民土地。同時針對河南一些農戶出現了不想退錢,企圖晉商“白退地畝”的情況,乾隆教育豫民:“朕如此加恩,竟欲白退地畝,不賞原價,……此風不可長”?;噬系囊巹袷闺p方都心服口服。第二,嚴肅法紀,對牟利不放和辦事不利者警示懲處。乾隆諭旨明示:“經此次降旨,明切諭勸之后,倘豪強富商們仍思牟利,不行原主收贖或勒取重利,也不肯減價,則為圖利之民,怙終不悛”,一經查出,“必當置之於法”,不要說“朕不教不戒也”。對官吏在查辦此事中,若有從中勒索滋擾,以致“富戶貧民兩受其累”,一經發覺,除將本人嚴行懲治外,還要將“撫藩一并治罪”另對豫民在贖回過程中,“有不肖之徒,冀圖白退地畝,強占便宜,亦即懲辦一二,以儆其余”。第三.放手使用當地官員,讓其有其權、盡其責。雖然乾隆向河南派出了御史莫瞻錄,但在收到其奏折“豫省已賣地回贖時,如麥已糴出,即照月報麥價內坐扣”說法后,又很快寄諭旨于畢沅:“莫瞻錄所奏如果有可行之處,即酌量妥辦,尚若滋紛擾於事,無意即行奏駁,不必因奉有諭旨稍為遷就也。除另行明降諭旨外”。隨后又于六月二十一日降諭畢沅“不必拘泥”,可采取“一面辦理,一面速奏”的方式加緊土地回贖。另外乾隆還要求各級官吏都要廣泛宣傳回贖政策,“多行榜之,通衢僻壤,使眾共聞知?!彼€發動了在京的晉省官員要寄信回鄉,勸說鄰里鄉黨“俾知救災恤鄰大義,減價聽贖,毋得為富不仁,侵剝災區”。對盡心盡職官員予以表揚升遷。第四,緩征欠漕,以緩解貧民百姓困境。乾隆諭內閣:豫省開封等屬,連歲歉收,“若此時新舊并征,民力未免拮據”?!熬阒佣鳒?,其展至五十二三兩年秋后帶征,……將民力益臻寬裕,該部即遵諭行?!蓖ㄟ^以上措施的陸續落實,農產土地得到了有效回贖。按河南各廳、州、縣報告,截止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月底共贖回土地“五十六萬三千六百余畝”,回贖的地畝已達州縣衙門統計的“賣出地畝總數呈報存案的十分之七、八”,到乾隆五十二年正月 (1787年3月)又贖回土地“四萬一千九百余畝”。半年時間就將豫民所賣之地基本贖回,“共計贖地六十萬五千六百畝。”土地贖回,窮苦百姓回到安居生活而十分高興,乾隆也深感喜悅。他在上諭中這樣表述:“朕心深為嘉悅”。乾隆為什么這樣高度重視并嚴肅處理河南發生的土地兼并?這并不是他一時的心血來潮和權宜之計,而是他重農務本的思想反映,其根本意義在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筆者經過查閱研究乾隆大量檔案資料后,深刻感受到這一點。一是乾隆認為“民之元氣乃國家之根本也”,“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他在繼位之初即聲稱:“農桑為致治之本”,“食為民天,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并反復要求各級官員要“重農務本”,“勸民勤農”,方為為政之本,并以此作為考察各級官員政績的主要標準。這些思想的建立,使他能以“措天下郅隆”、“家給人足”為己任,從發展農業經濟和解決廣大人民生計的高度來制定方針策略。乾隆指出.民間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儲,這是解決窮苦農民生活的變通之計。他突破“祖制”,解除了漢人在清朝發祥地——東北開墾的禁令,聽任和鼓勵直隸、山東等地漢民前往開荒。他還屢下勸農之詔,以世宗憲皇帝“親耕(耒昔)田”教育臣民要重農務本。從乾隆這種高度重視農業,治政務實的思想來看,他決不會坐視因土地無序兼并而造成更多的流民產生,進而影響社會秩序穩定的。二是乾隆曾說:“國家修養生息,民物滋繁,宜其戶慶盈,蓄積饒裕,乃猶時廑乏之虞,其咎安在?!庇帧皠t貧民裕養生之資,不禁則富民獲漁利之益,其間得失利害,較然可觀?!薄叭洷玖魍ㄖ?,與其聚財于上,毋寧藏富于民?!睆那〉倪@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認識到“藏富于民”,讓人民得到一個發展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條件,是封建國家增加財源收入的根本所在。如果把老百姓索取到一無所有,雖然表面上看國家財政收入是增加了,但勞動者已到了瀕臨死亡的邊緣,就必然會嚴重破壞生產。三是農民土地問題已是乾隆中期開始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作為封建帝王的乾隆,雖說“子惠元元”,賜民“恩膏”,但封建社會對人民的剝削是比較沉重的,兼之廣大農民生產條件簡單,產量低下,極少積儲。因而,每次自然災害,都使災區廣大人民流離失所甚至成批死亡,從而使生產停滯,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自然災害發生之日,也往往是地主、商人和官僚兼并土地劇烈之時。無情的兼并使廣大農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奪走的時候,農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混亂,人民的不滿和反抗情緒就會日益增長。乾隆中后期,福建漳州、湖北荊門、山東、云南、新疆回族、貴州苗民等地多次發生農民起義。乾隆為吸取這些教訓,為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在河南土地兼并剛剛露頭之時就堅決掐斷,確實達到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單位:國家檔案局科研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管利用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