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金遜(Hilary Tenkinson1882-1961)英國杰出的檔案學者和檔案工作者,國際著名檔案活動家,世界現代檔案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1 生平簡述
詹金遜1882年11月生于倫敦,畢業于劍橋大學。1905年進公共檔案館(即英國中央國家檔案館)工作。1932年,參與創辦英國檔案工作者協會,是該組織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38年起,任公共檔案館第一副館長兼秘書;二戰前,他是國際聯盟所屬檔案專家委員會的主席。1943年出任英國陸軍部檔案顧問[1],參與指導意大利和敵國戰區的檔案搶救工作。1947年,在他65歲時被任命為代理館長并兼任皇家歷史手稿委員會的高級專員,同年被英國女王封為希拉里爵士。他還從事檔案教學工作,曾在倫敦大學等地講授古文字學與英國檔案等課程。1950年.在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大會上,他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副主席[2]。
2 主要貢獻
2.1 靈活運用來源原則,提出“檔案組合”思想
詹金遜認為,法文fonds(全宗),由于在英語中缺乏確切的對應名詞,因此提出了archive group(檔案組合)的概念。檔案組合絕不是詞面的標新立異,而是來源原則與英國檔案工作實踐結合的產物。詹金遜的檔案組合思想沒有照搬荷蘭的全宗理論,而是在繼承中有所創新。他將檔案組合闡釋為:一個自身結構完備的行政機構在活動中形成的文件整體。這一概念與荷蘭手冊的全宗概念基本相同,都強調來源的同一性。但檔案組合更加突出了形成機關的獨立性,因為自身結構完備的含義是機關無需借助外界職權獨立地開展各項業務活動。與全宗相比,檔案組合具有較明顯的實踐操作性,有助于判定全宗的形成機關[3]。檔案組合既符合英國國情,又繼承了來源原則的思想精華,是對來源原則的靈活運用和重大發展。
2.2 推動世界檔案鑒定理論發展,提出“行政官員決定論”
1922年,詹金遜在他的《檔案管理手冊》一書中,對傳統的檔案鑒定觀進行了顛覆,提出了“行政官員決定論”。其核心觀點就是檔案人員不宜參與文件的鑒定和銷毀,鑒定應由行政官員自行決定。他認為,檔案人員的職責只是保管,不管是檔案人員還是歷史學家實施的鑒定都會損害文件的公正性,因為他們的個人判斷都有主觀色彩。對檔案部門來說,即使面臨文件數量劇增的壓力時,由檔案人員實施鑒定都是不明智的行為,檔案人員的職責只是保持文件的有序,負責制定文件保管制度、按照保管期限表移交文件等。相反,文件鑒定是行政官員的職責,檔案人員只需充當顧問即可。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還不愿承認檔案人員的顧問職責,因為他不希望檔案人員干預歷史檔案的形成,覺得會損害文件的公正性、真實性和證據價值[4]。
2.3 代表作:《檔案管理手冊》
1922年出第一版,1937年出版修訂本。共分為四編:第一編緒論,主要闡述檔案的定義和性質、檔案工作者的職責等。第二編檔案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以及檔案的分類、整理和保管規則。第三編現代檔案,說明檔案的鑒定和銷毀方法。第四編檔案的制作和登記室工作,說明檔案的制成材料以及登記和處理辦法等。附錄有檔案分類法、檔案專業圖書分類法、手稿的保護、索引等[5]。詹金遜在《檔案管理手冊》中接受了荷蘭手冊的全宗思想,強調必須保持全宗的完整性,提出檔案管理必須反映形成機關的原始組織結構和文件保管體系[6]。該書被各國檔案人員和學者研讀,成為享譽世界的檔案學術名著。
3 簡評
詹金遜半個多世紀的檔案生涯,成果卓著。他的思想精華可以總結為:強調證據神圣不可侵犯,突出檔案工作者就是證據的捍衛者;首創“檔案組合”作為法語“全宗”的英語對應詞,靈活運用來源原則;強調整理必須反映形成機關的原始組織結構和文件保管體系,不僅最終奠定了古典檔案理論的兩大支柱——全宗是一個有機整體和檔案按原始順序整理和編目思想的統治地位,而且成為指導當時歐洲各國檔案管理實踐的重要原則[7]。他積極從事國際檔案合作與交流,是20世紀最杰出的檔案活動家之一。雖然他的部分理論被學術界所批判,但正是這樣,才有世界檔案學的繁榮與發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