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檔案編研工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在檔案工作恢復整頓時期,主要是指導各機關檔案室編寫參考資料或基礎數字匯編,主要有《密縣概況》、《密縣重點文物古跡概況》等涉及面較廣但內容較淺的資料。后來新密市檔案館對館藏檔案建立全宗卷,并寫出全宗介紹,如《中共密縣委員會全宗介紹》、《名人全宗介紹》,還編寫了諸如《密縣自然災害專題概要》、《上級領導視察新密專題概要》、《土地使用政策檔案文摘》、《反腐倡廉檔案文摘》、《企業發展優惠辦法檔案文摘》等專題史料。這些編研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有三四十種之多,雖然在一定時期為社會提供了方便,但是它們絕大多數都躺在檔案庫房里難見天日。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檔案編研工作如何融入經濟大潮,使檔案編研工作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是擺在檔案工作者面前的難題。
近些年編研工作幾乎停滯不前,我想原因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1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檔案館藏結構單一,文書檔案一統天下的局面使編研工作有點“無米下鍋”的感覺。至目前,新密市檔案館雖然已有173個全宗,6萬多卷檔案.其中文書檔案占了85%以上。在當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時期,除了一些法律、法規及黨政部門的政策之外,文書檔案根本滿足不了編研工作的要求,如果檔案編研工作僅僅以館藏檔案為唯一的信息源,那么就像蜜蜂只在一棵樹上采蜜一樣,勢必會“枯槁了”。
2 現存在檔案館里的編研材料大多數是為“上等達標”臨時突擊的,或者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從檔案中摘抄出來的文件條文.它們就像遠年的古化石殘缺不全,編研人員像鉆入故紙堆中的古董,編研的對象是遠離現實的文獻,編研者由于沒有溶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編出來的東西也是沒有生機的死東西,它們看起來數量不少,卻沒有實際的利用價值。因此我們不但要客觀、公正地編纂歷史,更要有見微知著、敏銳的洞察力,要預見到社會的需要。要把死的檔案復活,這就需要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結合起來,要不斷地從現實中汲取新的養分來充實和完善編研工作。
3 基層檔案館幾乎沒設檔案編研機構,更沒有專業編研人員,大多是檔案館在忙完了一年的其他工作后,在歲尾年初抽出個把月時間大家你摘這,我編那地搞一些東西。雖也從檔案中摘抄出來了,打印成冊了,卻讓它們躺在庫房里睡大覺,幾乎很難面世,因為利用者很少,別人不知道檔案館有哪些編研成果,自然就不會來利用。一方面是由于編研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編研產品質量不高,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檔案工作還處于一種封閉狀態,別人則很少走進檔案館,更不用說利用編研成果。如果檔案館的編研工作與他們日常生活聯系緊密,或者就是他們直接或間接參與的,那他們的關心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編研,編研,既要編,也要研。如果不用心去“研”究,編研工作就少了一半,并且是很重要的一半,這一半不但關系到要編什么,還關系到怎么編,編出來的東西有沒有價值。因此,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檔案編研工作需要重新定位,尤其是縣(市、區)級檔案館,在編史修志告一段落之后,檔案編研工作要上去,首先要調查“研”究,要慎重研究編研的課題是否適銷對路,是否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否則就不會有什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為編研本身就是檔案主動提供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編研的產品只有為大眾所用,才能使檔案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得到社會的承認。如果沒有調查研究,不知道社會需要什么,只一門心思“閉門造車”,豈不落后于當今的時代!
編研工作“也可以通過對館藏檔案的研究,編輯一些再創造性的成果,如大事記、地區概況、機關或組織沿革、各種數字匯編、各種會議簡介、領導及著名人物簡介等。”為了拓寬檔案編研渠道,新密市檔案館通過建立名人檔案,把新密籍在外工作較有成就人員的事跡匯編成書,目前已編出了《新密之子》第一輯、第二輯,受到新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召開新密各界人士聯誼會時該書受到好評,還加強了新密籍在外工作人員與家鄉的聯絡,搭起了信息交流的平臺,對招商引資,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編研材料實質上是一種產品,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作為產品必須適銷對路,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編研工作者也應該編出一些符合大眾消費口味的編研產品,對編研產品形式的創新,也是時代的要求,正像南陽市檔案局編輯出版《南陽大事記》,只要自己的東西是過硬的,就找一流的出版商,“打造檔案局新的品牌形象”。因此,編研工作要在“研”上作文章,在“新”上下功夫,要在編研產品中溶入編者自己的才華和思想,體現出時代發展的脈絡,緊跟時代的步伐,使編研產品不僅具有史學價值、藝術價值、美學價值,更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
(作者單位:新密市檔案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