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河通稱御河,系天然河流。是海河五大支流之一,全長900余公里,跨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四省市。通常所稱的衛河,指的是新鄉縣合河到山東館陶的秤鉤灣一段,長約347公里。早在隋朝以前,新鄉市境內至淇縣水段的衛河稱為清水,故因“歷澗流下,清冷洞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而得“清水”之名。公元370年,正是南北朝時期,前燕大將慕容藏率軍在新鄉迎擊前秦符堅大軍,并獲全勝,遂在清水南岸一片狀如龜背的高崗(今龜背廣場)上建新樂城,引清水繞城一周。
隋煬帝楊廣于公元605~610年修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琢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全長2000多公里,包括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部分,清水在汲縣(今衛輝市)城西被連人其中,遂成永濟渠的一部分。據新鄉市《水利志》記載:當時引沁河水在武陟東崗頭村分水,一股入黃河,一股入沁水泛道,沿東孟姜女河舊道東北去,經獲嘉縣(王井村)、新鄉縣(劉八莊、張堤村)、延津縣(西馬村)。在衛輝城西流入新鄉方向來的清水,再向東北到淇縣出境。后來,沁水斷流,永濟渠源頭只有清水,又因清水和永濟渠海河以南段流域大多在古衛國所在地,故此段又稱衛河,清水之名逐漸被人遺忘。
自衛河成為運河的一部分后,新鄉交通與工商業發展,特別是到了元、明時期,衛河航運已十分興旺。隋大業四年(608年),開辟了糧運航道,金代衛水通蘇門(輝縣)、獲嘉、新鄉、衛州(今汲縣)、黎陽(今浚縣)諸地。元、明兩代在新鄉設廣盈倉,漕運年達7百萬石。到了明朝,除漕運京師外,經營船只往來頻繁。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城東飲馬口,城西楊樹灣設立碼頭,有船700余艘,大船載130噸,小船載70噸以下。船運直達天津,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道清、平漢鐵路通新后,衛河水運日趨衰退。民國初年,約有500余艘船只航行。民國27年(1938年),船民為謀生,改大船為小船,進入運糧河運煤。后來,國民政府將船統一管理,成立水上村,劃入保甲。
解放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衛河航運、組織、扶持船民從事水上運輸。1949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華北內河航運局”在天津成立,同年冬,衛運河系實行河北、山東、平原三省分管。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華北內河航運局新鄉辦事處”成立。同年,“平原省國營衛河航運公司”與“華北內河航運公司新鄉分公司”也在新鄉成立。1951年,兩公司成立“聯合辦事處”。1952年6月,“華北內河航運公司新鄉分公司”并人“華北內河管理局新鄉辦事處”,原“聯合辦事處”被撤銷。1953年8月,各大行政區撤銷,原“華北內河管理局新鄉辦事處”改名為“衛運河系河北省內河航運管理局新鄉辦事處”。1957年“中國共產黨新鄉市航運委員會”成立,同年7月,“衛運河系河北省航運管理局”撤銷,新鄉處改名為“河南省交通廳內河航運管理局衛運河管理處”。同年9月,“公私合營新鄉航運公司”成立。1958年4月,衛運處被撤銷,改為“河南省交通廳衛河航運管理處”。到了1969年,衛河無水。至7月,新鄉、安陽衛河航運處撤銷。至此,與衛河血脈相連的衛河航運終于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近年來,新鄉市政府在衛河四次清淤的基礎上啟動了衛河治污工程,今天的衛河正在恢復著她舊日的美麗。
(作者單位:新鄉市檔案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