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寬裕,就是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新農村的著力點。
透過永川市會龍橋村農民的別墅,讓我們看到了——
筆直的街道兩旁,矗立著一棟棟紅頂白墻、造型新穎的別墅。花園小區里,老人在散步,孩子在嬉笑,鳥兒在歌唱……這,就是被稱為別墅村的永川市紅爐鎮會龍橋村。
在村民陳道富家,我們領悟到了什么叫生活寬裕:锃亮的地板,旋轉的扶梯,漂亮的吊頂燈,豪華的整體櫥柜,客廳正中是一臺51英寸的背投彩電,洗衣機、電冰箱、DVD機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61歲的陳道富,一邊敲打著鍵盤上網,一邊自豪地說:“我們家現在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和城里人一樣,咱農村生活不比城里差!”
像陳道富這樣的家庭,會龍橋村還有很多。
2000年以前,會龍橋村還是一個落后的小村,年人均收入僅有1000元左右,村民靠種植稻谷、玉米、紅薯和南瓜等作物維持生計。
短短幾年時間,為什么會龍橋村就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
“搶抓機遇,多種經營。”會龍橋村黨總支書記張正軍道出了“八字真言”。
原來,村支兩委經過深入的摸底,發現會龍橋村雖然山高地少,卻有著豐富的石灰石資源,早在1980年代,村里就有了燒石灰、開碎石廠的個體戶,但都是小敲小打,沒有形成氣候。
“抱著金娃娃卻叫窮。”摸清家底后,村支兩委適時地提出了“發展礦產加工業”的思路。隨后,村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吸引企業進山開礦的優惠措施,12家工礦企業先后落戶會龍橋村。“機器一響,黃金萬兩。”借著這個機會,村民們紛紛放下鋤頭,洗腳上田當上了工人。
村民李仁菊告訴我們,2000年前,她丈夫一直在外地打工,雖說也能掙點錢,可除去生活開銷后所剩無幾。后來,丈夫干脆回來到當地一家企業上班,每月收入近2000元,工作之余還能干點農活。再加上家庭其他成員的收入,短短的5年間,他們一家就搬進了別墅,還買了一輛經濟型小轎車。目前,該村到轄區企業務工的有1600人,占全村總勞動力的70%以上,年務工收入實現1920萬元,占年現金總收入的70%以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總不能守著石灰石礦吃一輩子。”村支兩委未雨綢繆,超前規劃,又提出了“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在村支兩委的引導下,村民們積極轉變觀念,發展起了規模種植、水產養殖和畜牧業、運輸業等多種經營。
村民楊萬勇,2000年貸款買了一輛東風貨車跑運輸,經過幾年的打拼,他不僅還完了貸款,還住上了占地200平方米的別墅。目前,全村已建有1個加油站,汽車修配廠(點)有8家,擁有大中小型貨車300余輛,年營業收入達7000多萬元。
為了讓村民有一個長效的增收渠道,2004年初,該村動員村民入股8.6萬元,村集體入股20萬元,建立了會龍橋村綜合服務社,積極為村民謀福利。去年,綜合服務社還多次從市里請來專家、種養大戶、營銷大戶來村里上課,提高村民增收本領。據統計,2004年,村民平均分紅1000元。2005年,綜合服務社助農增收200余元,集體經濟收入實現25萬元。
如今,村民們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個體私營工商戶有53家,年總產值1.5億元,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5萬余元,全村資產超過50萬元的農戶達到20家,95%的村民住上了小康房,喝上了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