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竹板,說家鄉,新農村一天一個樣;說一千,道一萬,鄧書記帶頭走在前;要實干,靠苦干,運來石子鋪路面;一條大道在眼前,平平展展寬又寬,村民生活大改觀……”這是從來沒有寫過文章的北碚區澄江鎮柏林村老主任劉良英,面對村黨總支書記鄧潤炳的愛民行動,滿懷激情寫下的快板詞。
說起鄧潤炳,當年好委屈。2005年2月20日下午5點多鐘,跟往常一樣,他駕著自家的車從村里經過。在他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情況下,他的車子突然被一群村民圍攻。鄧潤炳見狀趕緊下了車,沒等他開口,一個大個子沖上來,抓住他的衣領便拳打腳踢,當場把鄧潤炳打翻在地……半個小時后,人們把鄧潤炳送到北碚區人民醫院檢查發現,他全身多處軟組織損傷,后來住了10多天醫院,花掉2000多元。
打鄧潤炳的人最終受到了處罰。但獨自一人的時候,鄧潤炳還是流淚了。因為傷在身上,痛在心上。鄧潤炳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當村總支書記還招來這么多麻煩。
1976年,村里有一個集體企業,由于經營不好,基本上掙不到錢。1994年,在外打了8年工的鄧潤炳,到這個企業當了副廠長,之后當廠長。1998年,企業改了制,他出任董事長。這個企業就是現在的重慶市北碚區澄江煤矸磚有限責任公司,村里150多位鄉親在企業打工。
先富起來的鄧潤炳沒有忘記鄉親們,他決心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2004年1月,澄江鎮進行建制調整,鄧潤炳被選為村黨總支書記。
然而,面對一群人的毆打,鄧潤炳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擔任書記之后,先后拿出近3萬元錢來搞村里的公益事業,還沒有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其實鄧潤炳被打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條公路原先可以通客車,但沒有硬化——改建成水泥路。鄧潤炳在當選書記后就作了承諾,修好這條路。眼看一年過去了,路依舊破爛不堪,村民們對此意見很大。一些人的過激情緒沒有及時理順,再加上有的人故意挑撥,于是就上演了“打書記事件”。
村總支書記被打的惡性事件,在群眾中造成了很壞影響,也驚動了北碚區委。事情發生后,鄧潤炳自己覺得很委屈,第二天就向上級黨組織遞交了辭職報告,決定不干了,自己一門心思辦自己的企業,免得找麻煩。
這時,鎮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王春燕主動找到鄧潤炳,語重心長地說,受委屈是真,但沒有兌現承諾,引發事端你也有責任,這個時候談辭職不妥,遇到矛盾和問題,不能退縮,要敢于面對并努力解決,這才是出路。
事后反思這件事,鄧潤炳也清醒地認識到,當時說了一些氣話,引起一些群眾不滿。
一個擁有2000多村民、73名共產黨員的村,干好工作,推進發展,是很有基礎的。雖然條件艱苦一些,但只要齊心協力還是可以解決好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經過反思,鄧潤炳決心重振旗鼓,勇敢地擔起這副擔子,用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鄧潤炳虛心請教老支書、老主任和村民代表,說自己的心里話,談對村子未來的謀劃,然后,帶領群眾甩開膀子大干。
幾個月的時間,鄧潤炳與村總支、村委會一班人帶領群眾,先是接通了柏林與璧山的“斷頭路”。接著又修好鄧永溝3公里長的“愛民路”。派車輛、買涵管、運石子,捐款捐物。在鄧潤炳的影響下,黨員干部走在前頭,群眾齊上陣,不到一個月時間又把“官蔡公路”修好了。村民們燃起鞭炮慶賀。
柏林村有4個組、涉及1000多人出行不便。鄧潤炳下決心要解決好這個難題。元旦前夕當記者來到這個村采訪時,走在一家一戶門前的1.1米寬的水泥路上,看到的是摩托車“轟轟”開過之后寫在村民們臉上的幸福的微笑。
光修路還不夠。村支兩委沒有辦公場所,村民沒有活動陣地,鄧潤炳自己拿出1.6萬元,在區、鎮有關方面支持下,動工修建了190平方米一樓一底的辦公樓,新年伊始可裝修完畢投入使用。
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著25年黨齡、51歲的趙文明深有體會地說:“我在這個村擔任支委20年,陪了四任書記,只有鄧書記才是真正在為老百姓辦實事。修路建房捐錢數萬元,看望老黨員一給就是二三百。他還組織全村黨員到重慶參觀,目睹新重慶的變化,開闊了眼界,增添了信心,讓大家內心感到特別溫暖。”
建新農村,重要的是滿足村民們精神上的追求。鄧潤炳在柏林村成立了老年協會,100多人的隊伍,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80多位。溫暖送到心坎上,發展點子收回來。村里各項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
談起未來的打算,鄧潤炳說,下一步準備把400多畝竹山利用起來,發展竹編工藝。今年初先送一部分人員到外地學習,回來后就組織大家生產,村里組織搞銷售,把編好的竹藝品賣到本市的著名景點,擴大竹子的附加值。僅此一項,一年就可以使農民收入增加400多元。
作為黨員,也作為村里的老主任,劉良英的話讓人深思:“當初有人叫他下臺,我就不贊成。現在看來,他一心為民辦實事,我看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