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企業的產品及其生產技術都不會久經不衰,因此,技術選擇的正確與否,對企業能否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至關重要,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每個企業都在努力探索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其中,對提高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據市場發展的趨勢而建立起適應企業產品不同階段特點的最優技術系統。本文試就這個問題,談談工業企業應該怎樣進行技術選擇才能確保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
一、重視技術預測,避免技術決策的盲目性
技術預測就是通過大量收集國內外技術情報,掌握技術信息,研究未來的技術發展,預測將來可能出現的技術變革。是否進行技術預測以及預測的準確程度如何,對企業的前途有重要意義。
企業的現在和將來采用什么樣的技術系統,開發和推廣什么樣的新技術,拿出什么樣的新產品,這是企業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必須作出的技術選擇問題,即決策者在技術決策問題上必須解決的問題。技術決策的正確與否,關系到企業經濟效益的大小,甚至關系到企業的生命。要想做出正確的技術決策,就必須以準確的技術預測為依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上“科學——技術——生產”的周期越來越短,即一種新技術從發明到應用再到投入市場,這個過程所經歷的時間越來越短。因此,產品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20年前曾是10年左右,可現在不少產品只有個4-5年就被新產品所取代了,某些行業如信息產業方面的產品甚至是年年更新。技術壽命周期和產品壽命周期都大大縮短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更要重視技術預測,并力求預測準確,避免技術決策失誤,以適應技術發展加快的趨勢。
抓好技術預測,最主要的是要重視技術情報工作,開展技術狀況的調查,搜集技術信息,這是技術預測的某礎。技術信息的范圍,包括本企業生產技術的歷史和現狀,國內外同行業的技術水平,以及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的科研成果和發展趨勢等等。技術信息可分為企業內部信息和企業外部信息兩部分,各自通過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情報系統收集匯總,組成完整的技術信息系統。企業取得外部技術信息的渠道很多,如利用國家、地區或行業的科技情報中心,建立自己的技術情報機構,與有關部門和企業建立情報交流網,出國考察,技術交流,引進國外最新產品的樣品,向用戶調查,利用報刊、專利公告和科技文獻資料等等。技術信息的收集一定要充分、及時、準確,而且要特別注意信息的時效,要敏感地抓住有用的信息,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過時的信息,失去了時效,就會失去其價值。因此必須提高情報系統的靈敏度,以保證技術決策的及時與正確,從而保證經濟效益。
二、選擇最優技術結構,建立適應產品壽命特點的最優技術系統
1、最優技術系統的含義及對其的選擇。企業的技術系統,是指技術裝備、生產方法、勞動者等要素在生產中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這個整體中的每個要素必須互相配合,方能發揮功效。每個企業都擁有一定的技術裝備和勞動者,都有自己的生產方法,即企業技術系統總是客觀地存在于一定的技術結構之中。問題是企業領導人是否意識到何種技術結構更重要,是否自覺地去選擇和建立最優結構的技術系統。怎樣才是最優結構的技術系統呢?第一,技術要素的質量處于最佳狀態。技術系統的質量決定于系統中各要素的質量。技術裝備先進適用,生產方法科學合理,勞動者技能高超,是最優技術結構的基本條件。第二,各層次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達到最優化。技術系統的三個要素之間以及每個要素的內部結構都存在著一定互相作用、互相制約的內在聯系。這種聯系只有達到最優狀態,技術系統的整體作用才會處于最高點。因此企業一定技術水平的設備,必須有相應的生產方法和一定數量的相應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術工人與之相結合。只有實現各種要素以及各要素內部的最佳結合,才是最優的技術結構。第三,在動態中實現技術系統,在新的技術水平上達到新的統一。技術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結構,其中每個要素都在不斷更新。某種要素的更新,必然引起新舊要素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其它要素也要作相應的更新或調整,及時解決各要素在發展中的矛盾,把握好它們之間的動態平衡,使企業技術系統在新的技術水平上達到新的完美的統一。
2、最優技術系統是保證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基本條件。企業的盛衰興亡,與其技術系統的優劣狀況密不可分。技術系統陳舊落后,各要素之間互不配套,相互矛盾,不僅影響要素本身的作用,還會引起其它要素作用的連鎖反應,從而加倍地影響技術系統的整體作用,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甚至導致企業難以生存。據調查,我國輕工、機械、化工、冶金等行業目前仍有不少企業設備陳舊、耗能大、每年浪費標準煤近5000萬噸。如不改變這種狀況,不但不能提高經濟效益,就連簡單再生產也難維持。一些引進先進設備的企業,由于技術不配套或者勞動者素質差等原因,使有些花費巨資引進的設備長期閑置,或者開工嚴重不足,何來經濟效益呢?相反,一些企業由于重視關鍵設備的更新和改造,注意做好各項配套工作,使企業技術系統經常處于最佳狀態,其經濟效益就能明顯提高。上海紡織行業近年來由于注意更新改造,建立企業最優技術系統,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高車速、中成形、大牽伸”的細紗新技術,為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提供基本的技術條件,即每個錠子單產比國外高三分之一,每件紗耗電比國外少三分之二,為企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只有那些產品適銷對路而技術系統又是最優的企業,才有希望登上經濟效益的最高峰。
3、怎樣進行技術選擇。首先,要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所謂先進技術,就是在當代世界上最新的、起主導作用的技術。先進技術是發展變化的。在決定企業當前和今后的技術結構時,要運用技術預測的資料,經過充分的分析、研究和論證,盡量采用先進技術,以免白費力氣去研究和推廣那些已經落后或即將落后的東西。所謂適用技術,就是適合我國國情和企業具體情況,能夠帶來最大經濟效益的技術。同樣的技術,在不同的條件下,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是不同的。例如,在資金不足、勞動力眾多的條件下,采用節約活勞動的技術,就不如采用節約物化勞動的技術合算;而在資金充足,勞動力少的條件下則相反。某些技術盡管在國外很先進,搬到我國來卻不一定適用。因此,不能片面求洋求新,盲目追求尖端技術。在決定采用某種先進技術時,必須考慮它對本企業是否適用,是否比別的技術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必須對多種技術進行論證,進行可行性研究,從中選擇既先進又適用的技術。第二,要考慮設備的壽命周期。技術決策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設備更新的決策問題。企業的設備該不該更新,何時更新,更新好還是修舊好,這要根據設備的壽命周期來考慮。設備從開始使用到報廢,是它的壽命周期。這個周期的長短,決定于設備的自然壽命、技術壽命和經濟壽命三個方面。在更新前,要研究采用何種技術水平的新設備在經濟上最合算;此外,還要考慮是否具有相應的財力承受能力,哪種方案的經濟效益最高,替換下來的老設備能否派上其它用場等等。總之,要充分研究和考慮上述情況,盡可能制定出一個符合實際的設備更新規劃。第三,研究產品經濟壽命周期,搞好技術儲備。建立企業最優技術結構的最終目的,不外是生產更多的適銷對路、物美價廉的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技術結構要同生產結構相適應,搞好技術儲備,促進產品開發。這就要求企業領導者必須經常研究產品的生命周期。一種產品從誕生到最后被淘汰所經歷的時間稱為產品經濟壽命周期,一般分為四個階段。處于經濟壽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產品,其技術要求是有區別的。第一階段是產品投入期,其特點是“人無我有”,在技術上要著重改進產品的花式、質量,使其獨具特色,成功地打入市場,吸引需求,擴大銷路,淘汰舊產品。第二階段是成長期,其特點是“人有我多”,在技術上應著重于生產過程的標準化、自動化,迅速擴大生產能力,以占領最大的市場銷售份額。第三階段是成熟期,其特點是“人多我廉”,在技術上要著重于減少勞動消耗,提高質量,以降低售價,刺激消費,增強競爭力,同時進行開發新產品的設計和試制工作。第四階段是衰退期,其特點是“人廉我轉”,在技術上不應再花費人力物力來研究改進舊產品,而應盡快推出新產品??傊煌A段產品有其不同的生產特點,從而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條件。而且,在一個企業內部往往同時有幾種產品處于不同的經濟壽命周期階段。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根據不同產品的不同情況,做好技術決策,搞好技術儲備,使企業能依據不同階段產品的技術要求持續不斷地生產出相應的產品來。
總之,企業對技術的選擇,應以系統論觀點出發,圍繞經濟效益這一中心問題,結合企業的實際和環境條件,分析各個技術要素在企業技術系統中的作用及其對產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經濟效益的影響和相互間的制約關系,從而作出正確的技術決策,使企業技術系統經常處于最佳狀態,為保證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而奠定可靠的基礎。
(作者單位:湛江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