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外包是世界軟件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據美國(商業周刊)統計,目前全球軟件產值的三分之一需要通過對外發包來完成。盡管我國軟件外包業務發展時間較晚,但經歷了前幾年的原始開發,2005年中國的軟件外包業已經嶄露頭腳,并且已經開始在國際市場上與國外公司搶單。已經錯過了一次機會的中國軟件企業,顯然不想讓機遇再次擦肩而過,而這樣的迫切愿望還不僅僅表現在企業身上,也表現在不斷尋找經濟支柱的城市上。在全球幾大軟件出口國外包業實力不斷分化的情況下,中國正努力地嘗試著以一個積極的形象,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一輪的市場競爭,中國的軟件外包業正在帽起。
一、我國軟件外包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我國軟件外包業的發展現狀。所謂軟件外包是指企業為了專注核心競爭力業務和降低軟件項目成本,將軟件項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發包給提供外包服務的企業完成的軟件需求活動。
中國軟件企業對外包的理解經歷了一個過程,在初期事實上并不看好外包。當時軟件業界普遍認為,水平低的企業才去做外包,水平高的企業應該去做產品創新。但是十幾年后,我們發現中國許多追求創新的企業在創新上沒有成功,卻從市場上消失丁;而那些扎扎實實做外包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從事創新的活動,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國際數據集團數據表明,最近幾年,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每年增長36.5%。經過幾年的低迷時期,中國的軟件外包終于在數量上實現了快速的增長,現在軟件外包已經成為中國軟件業的支柱產業。
盡管我國軟件產業這幾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美國、印度、愛爾蘭等軟件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軟件產業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然而,世界軟件大國美國1998年軟件業收入就達到1280億美元,從業人員80.69萬人。2000年,軟件業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銷售額占全球軟件市場的40%以上,幾乎壟斷了全世界的操作系統及數據庫市場。印度是僅次于美國的軟件出口大國,近10多年來,印度計算機軟件業產值一直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長。1999年軟件產值67.5億美元,出口36億美元,65%的軟件公司具備了承接大國際軟件開發項目的能力。由此可見,我國軟件外包產業與國外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2、我國軟件外包業的發展趨勢。據國際數據集團分析,近幾年全球應用軟件外包市場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長。而中國的增長速度則更快。國際數據集團數據表明,最近幾年,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每年增長36.5%,軟件出口額從2000年的4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8億美元,預計到2008年,將達到16.9億美元的規模,從而占據屆時預計180億美元的市場中十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在日本和美國市場的突破,促使這幾年來中國軟件外包業的崛起。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軟件產業界掀起了一股合并的浪潮,合并或成立軟件外包聯盟,打造和培養龍頭企業,以增強競爭力和提高吸引力。而中國政府這幾年不間斷的扶持,客觀上為2005年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同時,各地一些地方性文件的出臺以及各個軟件園各自制定的鼓勵軟件出口的政策等,都在銀行信貸等方面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也為我國軟件出口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IBM大中華區職業教育部高級經理屈中華引用(全球軟件外包報告)認為,在2005年,中國的軟件外包潛力僅次于印度,但是到2015年,中國軟件外包產業將超過印度而高居榜首。科技部的官員表示,未來幾年中國的軟件外包業務將會飛速提升。而Gartner究公司也在不久前預測,在2007到2010年間,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包市場。
二、我國軟件外包產業發展的障礙
盡管這幾年中國軟件外包業取得了飛速的進步,但是與美國和印度相比,還存在很多差距,我國軟件外包產業自身還存在許多問題。目前,中國軟件外包的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我國軟件企業規模小。由于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追求短期利益的趨向十分明顯,面對具有明顯市場機遇的產品便會一哄而上,而對有開發或市場開拓難度的產品則退避三舍,這導致許多企業集中在相對狹窄的市場中競爭。這種困境將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變弱,更無法實現軟件工程化生產,導致企業處于惡性循環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軟件企業的國際化并不能真正成功。目前國內通過IS09000系列認證的軟件企業為數很少,而通過國際軟件業共同認定的EICMM系列認證的,剮更是鳳毛麟角。
2、國內軟件外包企業競爭力不足。國內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不足是其落后的深層次原因。目前,國內軟件外包企業不僅總體規模上與全球市場居首位的印度差距很大,而且管理過于粗放,開發流程有待細分,軟件人才結構仍不合理,高水平的系統分析員和有行業背景的項目策劃人員偏少,軟件操作員也比較缺乏。據統計,2004年全球軟件外包市場規模達到328億美元,其中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規模僅為6.33億美元,只占全球市場的1.9%、由此可見,我國軟件外包企業與國外的企業在競爭力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3、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嚴重缺乏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由于我國軟件產業起步較晚,從而缺乏開拓國際市場的經驗,即使對于日本外包,由于缺乏市場開拓能力,因此也只能從日本集成商手中接單,使得日本外包以最低層次的代碼工作為主。由于中國企業缺乏市場拓展經驗和人才,在歐美和日本市場要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難度較大。
4、交流能力是妨礙市場開拓能力的主要原因。交流不僅表現在語言上,更重要的是還表現在思維方式和管理習慣上。交流能力差造成對客戶需求的理解偏差。這些因素都制約了中國軟件外包業的成長。
三、解決的對策及需要走出的誤區
1、針對我國軟件外包產業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借鑒印度軟件外包業成功的經驗,重視計算機基礎人才的教育培養,加強程序員人才的管理和再培養。我國之所以與印度差距如此之大,首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上。在印度,有大約20萬名負責指導軟件工程師團隊工作的架構級工程師,而在中國只有1000名左右。中國商務部政策研究室代表陳霖在2005年“上海軟件外包國際峰會”上指出“目前我國軟件外包行業人才結構還不夠合理,存在著軟件開發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和軟件藍領短缺問題。”我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應當加強對軟件人員的再培養,主要是培養高管人才,以降低長期發展的成本,使其能夠滿足企業長遠發展的目標,而不應該只看眼前利益。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也要加強對軟件緊缺人才的培養,以滿足國內軟件外包產業發展的需要。
(2)政府的扶持和發揮政府政策的導向作用。早在1991年,印度政府就下發文件大力扶持軟件產業,推出了“零稅賦’的政策,對軟件和服務公司的銀行貸款實施“優先權”,因而引發了印度軟件產業的一場革命。近幾年我國政府也出臺若干政策支持軟件外包產業的發展,并鼓勵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區建立軟件開發基地,形成產業集群,為軟件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增強其競爭力。
(3)企業并購或戰略合并,形成企業外包聯盟。目前,國內正在掀起一場組建外包巨頭的浪潮。2005年12月大連海輝軟件、北京天海宏業與科森三家公司正式合并,共同組建海輝集團。借此,海輝集團將進入國內外包行業前三名,并成為國內最大的IT服務公司之一。據了解,合并后,海輝集團將謀求在海外上市。
企業并購或戰略合并不是提高競爭力的惟一出路,但對國內企業采說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由于我國軟件企業規模小,導致競爭力較弱,在開發國外市場吸引國外客戶時困難較大,因此我們需要首先規模做大,企業規模通過合并或并購得以擴大,實現企業資本力量的迅速提升,這樣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并不斷打消客戶對公司的疑慮,并增強企業的全球影響力。
2、我國的軟件外包企業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還要在認識上走出兩個外包的誤區:
(1)外包不能只盯住外國市場,而忽略了國內的外包市場。目前中國的外包軟件企業大多都在開拓外國市場,尤其是日本和美國市場,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外國的軟件企業也在窺視中國的市場。印度IT企業看好巨大的中國市場,并將其視為改變自己對美國依賴現狀的機會。印度軟件巨頭之一Cognizant技術公司,宣布將進入中國市場,開發金融服務軟件,并將對中國管理人員在印度進行技術培訓。而早先,印度著名軟件公司信息系統公司(1nfosys)和維普羅通用電氣設備公司(Wipro)也于2005年進入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同時HP和IBM也在談如何在中國做外包,他們在想如何從中國政府和企業手中獲得更多的外包訂單。
中國軟件企業的增長主要還是來自于國內市場的需求,來自國外的業務只占到業界收入的10%。因此國內的潛在市場是巨大的,我們既要實施“走出去”戰略,又要看到國內廣闊的市場。
(2)外包是要建立一種信鞍的伙伴關系。外包是合作雙方建立在一種信賴基礎上的并非完全買賣的契約。在學術界,外包可以劃分為市場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關系。伙伴型外包關系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很多國外的外包合同一簽就是十年,金額也非常大。所以,用戶需要考慮與外包商建立一種長期的伙伴關系。
外包的好處有很多,但是,其風險也很大,包括失控的風險、套牢的風險等,所以用戶在外包之后一定要對外包商進行有效控制。一旦雙方進行合作,就要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克服困難;而在外包過程中,雙方所擔心的,特別是發包方所擔心的更多的是風險,而不是成本。因此,對于合作雙方來說,一個經過實踐檢驗的、一步步走過來的信鞍關系就變得十分的重要。
經過幾年的低迷時期,中國軟件企業逐漸成為全球軟件業的新興力量,并逐步崛起。但我國軟件業與美國和印度等國家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企業自身在規模、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中國的軟件企業應該以更加務實的態度來看待國際軟件與服務業務為其生存與發展所帶來的機會,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增大規模,增強競爭力,并在認識上走出誤區,從而搶占國內外廣闊的市場。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青島)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