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人類社會從工業經濟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人類追求的是可持續發展,并認同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投資是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我國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實現工業化并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就一定要更加重視人的作用,要正視人力資本的存在,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樹立人力資本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石的觀念并調整企業產權結構和建立新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一、人力資本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關于人力資本的定義,世界各國專家學者持有不同的定義。筆者綜合分析認為:人力資本是凝結于人體之中的,具有經濟價值并能創造收益的知識、技能、經驗、健康等質量因素的總和。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信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于人力資本的定義還可外延擴展到包括人的創新精神、應變能力、價值觀、職業道德以及其它可以創造經濟價值的潛在能力等。人力資本的確認,大大地深化了人類對自身生產潛力和經濟價值的認識。人類在經濟活動過程中一方面與各生產要素有效的結合,不斷地生產出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創造價值;另一方面又以各種形式在不斷的發展和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等素質,創造了自身價值的增值,形成更高層次的人力資本,這一資本的再投入,則必然又要創造商品價值新的增值,這是人力資本的運動規律,也充分說明人力資本是財富創造和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和關鍵因素。
根據人力資本的定義,我們可以確認,人力資本的形成除了人所具有的先天稟性的差異外,更主要的是后天投入產出的結果,也就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工作經驗積累、培訓和繼續教育以及衛生保健等活動產生的綜合效益。這一系列活動都是需要物質和貨幣資金的投入,這就是人力資本投資。我國建國50多年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一直持續高速度發展,但有資料顯示我們仍然屬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科學技術進步貢獻不大、資源配置效率低以及經濟運行質量低等情況,其實質是人力資本質量不高,對于人力資源開發不夠。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我國人口豐富而自然資源又有限的情況下,要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建設步伐,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是必要而又最有效的措施。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造就高品質的人力資本,首先要轉變觀念。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把提高人的素質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基本認為是消費、是負擔,比如,很多家庭為承擔子女上學的費用而被動地感到不堪重負;各企業都把職工培訓、繼續教育工程費用列為成本開支,實施成本控制,并想盡辦法節儉;國家在國民義務教育及其它教育上的總投資也比發達國家要低得多等。我們一定要扭轉這種現象,要倡導和樹立人力資本投資觀念。其次,要有風險意識。因為對于人力資本的投入與產出效應有時效性和很多不可預見性,因此,如果沒有風險意識,很容易產生短期行為,特別是家庭和企業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首先減少人力資本投資,從而影響人力資本的培育和發展。在實施人力資本投資活動時,應倡導科學論證,正確決策。在國家總體教育和培養的基礎上,針對個體的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成才投資方案,要有投資收益分析,并當做一項工程,實行動態管理,滾動發展。構建個人、家庭、企業、社會和國家多渠道、多層次人力資本投資網絡,為培育人力資本和提高總體素質奠定基礎。
二、人力資本的歸宿——產權化
物質資本的一般屬性為:由投資行為或其它形式轉化形成,自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能帶來剩余價值,具有剩余收益分配權等。人力資本也具有物質資本的一般屬性。首先是由特定的投資形成,當前述的教育培訓等投資行為施加于勞動力并作為一種投入產出的手段時,原始勞動力轉化為具有更高素質的勞動力,形成了人力資本,這與貨幣轉化為資本相類似;其次,人力資本由于具有知識、技能、健康等物化因素,因而體現出價值,當其被投入經濟活動,通過勞動形式與其它資源相結合,既能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出超過初始投資價值的新價值,從而為勞動者帶來剩余價值,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循環運動,不斷自身增值和創造新增價值的形態;再次,具有對剩余價值的索取權或分享權,即人力資本應與其它資本共享企業凈收益。與物質資本相比,人力資本還具有自身的特別屑性。一是附著性。即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勞動力)不可分離,即便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受雇于他人,也只是其使用權受到有時效性的影響,而不會產生分離。這就決定了人力資本不能像其它資本一樣可轉讓或可繼承。二是可發展性。人力資本不像其它物質資本,一經形成,便表現為一定的實物形態,并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人力資本形成是一個動態積累過程,而且隨著人力資本的投入不斷發展,不斷升值。三是可變和時效性。人力資本要素的構成隨時代變遷而變化,適應社會需求而不同。人力資本伴隨著人的活動,可能增值,也可能貶值。一般來說在不斷的學習、培訓和實踐中,人力資本存量會不斷增加,而如果被閑置或不合理配置則將失去時效而發生貶值。四是風險性。對于人力資本投資的未來風險性比物質資本要大得多,因為人的成才過程中將受到時代社會政策法規以及家庭條件和個人思想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其未來的人力資本形態和預期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五是社會性。這是人力資本區別于物質資本的一個重要特征。人具有能動性又融合與社會,對于人力資本投資和其效能的發揮既要受到社會環境影響又要被主觀能動性所左右;人力資本除了追逐經濟利益之外,還要追求榮譽地位精神享受等社會效益;人力資本效能的發揮不僅會帶來生產力和經濟建設的發展,而且會促進社會文明和發展。人力資本既具有物質資本的一般屬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別屬性,因此,是一種特殊的資本,是既能參與經濟活動,又可能動地控制運營其它資源的重要生產要素。人力資本自身價值的體現則是在創造物質產品和經濟價值的基礎上,最終獲得自身應有的價值補償,筆者認為那就是以勞動形式獲得勞動報酬,以資本形式獲得凈利潤分配。要參與利潤分配就必須對人力資本產權化,這也是人力資本形態的歸宿。
現代產權理論認為:產權是產權所有者擁有的,在一定條件下其它經濟行為個體允許他以產權所確定的方式行事的權利,也就是說產權是在契約雙方達成協議條件下的一種行為權。根據人力資本的屬性,我們可以確定勞動者是其人力資本的產權主體。勞動者與其它資本的所有者一樣都是參與經濟活動的產權主體,因此,應該擁有對等的產權,也就是說勞動者作為其人力資本的所有者擁有其在權力界限范圍內的行為權。人力資本產權可分解為由三部分組成,即人力資本產權權能、權益和權責。其中權能是指人力資本產權主體對其勞動力的權力和職能,也就是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力的支配權和占有權,即勞動力可按照市場定價,通過勞動力市場自由流動,實現自主擇業。權益則是指人力資本產權主體享有的收益權,這種收益可以是實物、貨幣或虛擬資本,具體形式除以工資形式體現的勞動報酬外,權益更多地體現在勞動者對企業凈利潤分配權的享有。權責是指勞動者在擁有人力資本產權權能和權益的同時,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產權責任,即每個勞動者必須遵守與企業或他人之間相互認可規范行為的關系或契約關系,并需要承擔不遵守這種關系的成本。
人力資本產權化應最終體現在以法律形式確認勞動者擁有企業人力資本產權。這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而帶采的世界性經濟制度變革的方向,也是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加速經濟建設,加大對外開放,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在我國實行人力資本產權化意義重大:它將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主要是帶動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就業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它將重塑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的效能,產權在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等方面的激勵作用是其它方式和手段無法與之相比的,而且由于人力資本產權權能、權益和權責的統一性,有利于在實行激勵的同時形成內在的約束機制;它將有利于人力資本結構優化,實行人力資本產權化后,勞動力市場將通過市場機制實行人力資源配置并對勞動力不斷提出發展素質的要求,同時還通過勞動力市場價格使人力資本達到價值的實現,因此,在產權化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將推動人力資本結構的不斷優化和人力資本質量的不斷提高;它將有利于勞動法規的健全和完善,實行人力資本產權化會帶來一系列法律關系的調整,比如:勞動者與企業勞動關系內容的補充,人力資本參與利潤分配的有關法律認可,產權主體權、貴、利實現的法律障礙等,這些都將推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法制建設。
三、人力資本產權化要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
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由于此前幾十年的超歷史階段運行,從而造成思想觀念、政策、制度、法規等諸多方面的不適應,因此,要實行人力資本產權化還存在不少問題和障礙。現將必須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概括如下:
1、關于企業產權蛄構調整。幾十年來,在傳統經濟體制下,我國企業產權結構主要由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所有權構成,不管是國家所有還是其它所有制形式。在我們確認人力資本并界定其產權時,要使人力資本產權真正落到實處并發揮行為權作用,則必須考慮對企業產權結構進行調整。在對企業人力資本的質和量進行當量計算和評估后,確認其作為企業產權的一部分,構建企業人力資本、貨幣資本和其它物質資本相結合的產權結構。考慮到人力資本產權的特殊性,即人力資本與其主體(勞動者)的不可分離性以及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性,使得企業很難真正擁有對人力資本的控制權,因此,可以先試行對人力資本產權虛置,使人力資本所有者可以享有企業凈利潤分配權,而暫不作為企業實際總資本的構成,在實踐和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再逐步改革調整到位。
2、關于人力資本參與企業凈利潤分配。人力資本參與企業凈利潤分配是人力資本產權化的落腳點,也是優化人力資本結構,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加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但按照馬克思描述的在基本消滅了私有制的社會主義階段,生產不存在剩余價值,一切創造歸全社會所有。過去幾十年,我們超越歷史階段運行,國有企業生產利潤全額上交。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由于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因此,對企業凈利潤部分按所有者權益進行分配。但并未考慮人力資本產權這一因素,因此這是要突破的一個難點。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為人力資本產權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指明了改革方向。按照這一精神,國家應盡快制定人力資本參與企業凈利潤分配的政策依據和規范具體實施辦法。
(作者單位:中鐵二十局集團水利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