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僅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現代國家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實現現代化的迫切要求。
一、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問題
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家,都可以看到職業教育為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從第二次世界戰敗國德國的經濟騰飛來看,德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關鍵的是采取和認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掌握技術技能的勞動者,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即使是現在,從西方發達國家來看,職業教育的發展還是得到不斷的加強。以美國為例。美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職業教育法案,這些法案都是以增強美國的經濟競爭力為基礎的。其目的就是:通過更充分地開發美國所有階層的學術能力及職業能力,進一步提高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它們已由工業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而工業化進程還遠未完成,新的二元經濟格局還將長期存在,一些傳統技術仍將在較長時期內發揮作用,職業教育還將繼續擔負著培養專業勞動者,以滿足社會需求。中國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的貧窮落后的國家,要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取決于全民素質的整體水平的高低。因為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物質資本,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就不能有效使用現代化技術設備,不僅不能發揮技術效率,而且常常被毀壞,材料與元件被浪費。盡管引進的技術是最先進的,但是產品卻不會因低工資而在成本上占有優勢,產量達不到設計能力,而且質量低劣。甚至可以見到引進的先進設備被閑置一旁,任風雨侵蝕。因為不會使用,或者使用失當被損壞又不能修復。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也證明了這點,上世紀40—50年代,很多發展中國家政府在物質資本決定論的影響下,大量吸引外國資本,以求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然而20年的實踐,并未產生預期效果。而在二戰中經濟遭到破壞的西歐和日本,在利用外資方面卻取得很大成效。同樣的利用外資引進同樣的技術設備,何以效果如此懸殊?經濟學家普遍歸結到西歐和日本的教育發達,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素質,吸收能力高,一旦有大量物質資本引進,就能迅速掌握并進一步創新,促進經濟更快地發展。可見,只有通過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才能保證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
二、職業教育應從單純注重知識轉向注重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我國職業教育既存在著經費短缺的問題,也存在著教育質量不高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如果學校是一個特殊的“企業”,那么學生作為“企業”的“產品”,自然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產品”的質量直接決定著“企業”命運。我國的傳統教育模式過于注重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人的素質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難以適應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一些職業學校中,卻還存在著“四重四輕”的現象:重專業,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重業務,輕思想;重功利,輕素質。這種慣于應試教育,疏于能力培養,重于知識傳授,輕于思想教育,只要求學生記筆記、背筆記,不歡迎、不鼓勵學生的異議和新見解,只是充當著現代知識的搬運工,消磨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削弱和淹沒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怎能有效地培養出創新人才呢?同時,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是只“看不見的手”,它對教育質量起著雙刃劍的作用,對這種為了網羅生源只講數量不講質量,放寬教學,近似于販賣文憑的學校,其后果是惡性循環,面臨著生源危機,最終自生自滅。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WTO的加入,我國將全面參與國際競爭,人的素質將起決定性作用,這些都將對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提出新的挑戰。特別是科技發明創造和社會發展層出不窮,從科學原理的產生到實際應用,到形成技術力量、生產能力和成為社會推動力所需的時間正在縮短,新產品、新技術、新知識、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正在不斷涌現,而且信息傳遞的速度,物質的流動速度正在加快,人們的交往正在日趨頻繁。隨之,學生的思想意識、社會觀念也不斷更新,社會的體制、機構也不斷變革,社會變革得越急劇,變化的速度越快,就越要求學生具有未來意識,需要學生具有對于變革的適應能力,對于未來的理解、構想和應變能力。這就要求職業教育面向未來,在人才的培養上除了要掌握應用技能和知識的能力外,還必須培養學生掌握跨專業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具體采說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一定的組織能力的培養。新世紀的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要強化“素質”的意識,把提高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基點,站在“素質”的高度上來研究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職業學校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質量和水平,增強職業教育的活力和適應性
1、辦學指導思想上,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專業技能和創業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敬業、誠信、務實精神,培養造就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
2、要面向市場,突出特色,靈活設置專業及培訓項目。要主動開展勞動力及人才市場需求分析和畢業生跟蹤調查,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及時改造現有專業,拓寬專業適應性,努力辦出特色。要積極推進課程和教材改革,開發和編寫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并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和教材。
3、要適應終身學習需求,堅持培養與培訓并舉,不拘一格辦學。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全日制與部分時間制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把職業學校辦成面向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訓中心。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育培訓項目和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推行學分制等彈性學習制度,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等創造條件。
4、切實加強實踐環節,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努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技能和動手能力。要把教學活動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技術開發、技術推廣緊密結合起來。職業學校相對集中的地區應建設一批可共享的實驗和訓練基地。
5、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積極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繼續采取各種方式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相關學歷層次,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帶頭人。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對口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習和考察,大力提高專業教師的水平。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應參加其它相關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社會化考試或職業技能的鑒定。獲得相應資格。職業學校要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骨干教師和校長,廣泛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任教。
6、增強職業學校自主發展的能力,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擴大職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提高學校面向市場自主辦學、自主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加對職業學校實驗、實習設施的投入,改善專業教學條件,建設一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骨干示范性職業學校和專業。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大力開發職業教育教學軟件,發展現代遠程職業教育。
四、加快職業教育的改革,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它不僅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而且還要不斷適應它們發展的要求,并以此促進自身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一說,職業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不改革就會停滯,甚至倒退。
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盡管培養了大批人才,但在21世紀的嚴重挑戰面前,其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還不能適應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與社會主義現代教育所應著力培養具有強大人格魅力和創造性才華的實踐主體之間相距甚遠。與其它改革一樣,職業教育改革也是一場極其深刻的總體性、結構性的改革,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式、師資隊伍建設和全社會傳統教育觀念的更新等許多方面,改掉那些與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東西,使之適應起來。同時,也要保留和發揚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好傳統、好思想,要學習和借鑒世界上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好經驗、好思想和好做法,在這個基礎上,構建一個適應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職教體系,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
(作者單位:陜西省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