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那么,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誠信友愛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起著什么作用?實踐中應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和認識:
誠信友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誠信是中國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之一,現代信用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廈的重要支柱。但是,在當前,社會信用制度缺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個人信用制度、而且企業信用制度和政府信用制度都亟待建立。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中國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張彥寧日前在參加福建省企業家活動日時稱,我國每年為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產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億元,由于“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以上數字總計為每年5855億元。
福建省企業家協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誠信缺失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巨大障礙,不少企業在經濟交往中放棄現代信用,重新選擇了以貨易貨、現金交易等傳統交易方式。據統計,近年來,合同交易只占整個經濟交易量的30%,合同履約率只有50%左右。此外,企業逾期拖欠銀行貸款大幅度增加,貸款收息率下降。
從以上數字和事例上可以看出,社會信用的缺失已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道德危機,一個沒有信用、沒有道德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沉重的精神負擔構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也是每一個追求美好愿望的有良知的人們所不愿看到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以誠待人、以信取人、無信不立”的優良傳統,上至古圣先賢,下至平民商賈,在人際交往中,注重的就是“誠信”二字,從而促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一個又一個較長時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同步發展建設中,建立一個繁榮和諧的社會,是每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的人們的共同愿望。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人們更加向往建立一個和諧、公平、安定、繁榮的社會。基于此,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這一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而誠信友愛作為和諧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的一環。誠信危機是構成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只有在全社會、全體公民中建立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正確處理好誠信友愛的關系,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
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友愛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誠信離不開友愛,友愛靠誠信體現。誠信是基礎,友愛是條件,只有在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中,人人表現出以誠待人、以信取人的最大誠意,人們彼此間才能消除疑慮,真誠相待,才能使人際間形成一種友愛、友善的和諧氣氛。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正確處理好誠信與友愛的關系,才能處理好誠信友愛在和諧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為構建和諧、穩定、繁榮的社會創造條件。
誠信友愛在我國幾千年來已成為人們最基本的行為道德規范,人們在進行的社會各種交往中,注重遵循這一基本要求,形成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種融洽關系,靠的就是誠實、守信、重情義來增加相互信任,用友愛搭建橋梁,來聯接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和諧關系。因此,在推進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一定要注重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用誠信鋪路、靠友愛搭橋,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
誠信友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制的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是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同時又是一個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誠信友愛作為其基本特征之一,組成了和諧社會的和諧音符,并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繁榮、穩定、和諧的社會,不僅需要民主法制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犯罪得到懲治,正義得到伸張,社會各階層人員享有公平公正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而且需要一個人人講誠信、守信用,人與人之間充滿友善友愛的社會環境,用誠信聯接人與人之間的友愛關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團結互愛,才能使社會充滿活力與生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思想基礎和道德基礎。
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誠信友愛必須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遵守的法則,它不僅需要道義上的支持,而且還需要法律上的支持,僅靠單方面講求規則是不可能達到這一目標的。這里既需要全社會人員共同遵守社會公德和道德規范要求,在人際交往中守信用、履合約,尊老愛幼,友善和睦。又要在經濟往來中重合同,不欺詐,做到童叟無欺、公平對待。同時,依靠法制來支持社會道德、誠信友愛,對那些踐踏社會公德和道德規范的人進行批評教育,甚至制裁,以達到維護誠信友愛的良好的社會氛圍。
誠信友愛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思想和道德基礎
誠信友愛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在和諧社會中的功效是顯而易見的。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要求全體社會成員要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構成人與人之間一種友愛的新型人際關系。我國乃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素以“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統領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所謂仁者,同情、友愛也;義者,道義、道德也;禮者,禮儀;智者,智慧;信者,誠實、誠信也。在幾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統治者都要依靠傳統的儒家思想來教化、約束人們,從而使社會成員在思想上接受這一傳統觀念,在行為上遵循這一道德觀念,達到社會的繁榮穩定,維護統治階級地位。盡管封建社會傳統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為穩定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封建王朝某一時期的繁榮穩定帶來益處,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我們也要批判地接受這些思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吸取其有利于人與人之間誠實守信,共同遵守道德規范的一面;汲取其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內容,在全體公民中進行誠信教育,提倡團結友愛,靠誠信贏取人心,用友愛促進信任,使誠信友愛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牢固的思想和道德基礎。
加強宣傳教育,形成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
在確立了誠信友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后,首要的任務就是制定全民誠信友愛教育規劃,確立人們的誠信和道德規范要求,從每個人開始,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課,給他們上好品德這一課,從小學習做人的道理,從小灌輸誠信和道德修養。同時,對全社會的成員,要充分利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良機,大力開展誠信友愛的宣傳教育活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增強思想道德的意識,提高誠信友愛的素養,使每名社會成員用誠信來參與社會活動,靠友愛來增進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交流,形成濃厚的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融洽關系,使之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和諧氛圍。
為了建設一個繁榮穩定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基本特征之一的誠信友愛這一重要內容,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基礎,我們應在積極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僅要從民主法治人手,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而且還要以抓好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加強誠信友愛的宣傳教育工作,使每一個公民牢固樹立起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識,促進社會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基礎,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陜西銅川礦務局玉華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