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新陳代謝的需要,吃是生命活動的特征。對于萬物之靈的人類來說,飲食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以至于每天都離不開它。有人測算,一個人如果活到80歲,那在這80個年頭里,咽下去的各種飲食之品,加起來竟有自身體重的1500倍哩。
可吃的食物何止千萬種,大體可把它們歸納為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兩大類。然而,正因為食物有這等區別,也就有了應該吃葷還是應該吃素的論爭。
人道吃素可延年
我國著名學者梁漱溟先生于1988年6月23日去世了,享年95歲。人們認為,他的長壽主要得益于吃素。從青年時代起,他用餐除雞蛋、牛奶外,其他葷腥一律不沾。毛澤東曾預言:梁先生堅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長壽也。事實也果然如此。
因素食而延年的記載中外皆有,它們雖言之鑿鑿,但真假難辨。
“素食”一詞最早起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是“使人有朝氣”;羅馬文里的“素食”有“活潑而健康”的含義。在西方,吃素的最早倡導者被認為是古希臘的哲學家和數學家早達哥拉斯,距今已2500年。
佛門中人是吃素的。據說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對此并不嚴格要求。我國從梁武帝時代起,佛家才有此戒律。
現代主張素食的人,大多并非出于宗教信仰。由英、荷、法等十幾國人士組成的“國際素食協會”,就僅僅是從自身健康考慮,來研究和宣傳素食好處的。
素食方案有多種:有的主張吃“純素”,絕不與動物之品沾邊;有的主張除植物類食品外,可以食用牛奶、雞蛋、蜂蜜等物;也有的只主張食用新鮮蔬菜、種仁、堅果、水果、海藻、谷類,同時禁用人工調味品;更有人主張,素食的目標是“回歸自然”,應全部生吃。
有趣的是,吃素還與對動物的“仁慈”相關連。英國素食協會就認為,吃素與吃肉相比,不僅能使自己獲取健康,重要的還在于是對動物的一種“人道”。古代的孟夫子對動物也是有“惻隱之心”的,他似乎說過“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話,不過他不是位素食者。但寫過《戰爭與和平》的托爾斯泰卻因“尊重生命”而選擇了素食。法國名人斯塔克說道:“把動物殺死然后將它們吃掉,是一種與文明背道而馳的行為,它否定了進步與智慧。”孫中山先生也曾主張素食,且有“吃素是文明的表現”之說。
不過現在許多人吃素是為了防范“富貴病”。所以在德國,漢堡包里夾著的不一定就是牛肉餅,而可能是撒著蒜茸或蔥末和調料的豆腐塊。德國有家報紙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說道,吃素使人年輕、能增強免疫力,還能緩解偏頭痛、提高性欲和受孕機會等。美國的一位已禁葷18年的國會議員則說:“禁葷之后,身體棒了,精力也充沛了。”
研究認為,由于素食者的血膽固醇水平低,高密度脂蛋白比例大,血壓較低且血液凝固較慢,因而他們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大大降低,而心血管疾病是現代社會的“第一殺手”。研究者還認為,素食者的腸功能較強,排便較快,因而患消化道等癌癥的危險也減小了。
素食也有弊端
曾有學者指出:人類的生理構造與食肉動物不同,人類適宜于素食,素食是科學的飲食方式。
臺灣醫學界曾對250位和尚、尼姑進行過檢查分析,發現這些吃純素者的營養水平與正常人相當,也就是說,吃素不會影響健康。但安徽醫學院在1987年對九華山僧尼的營養檢測表明,這些佛門弟子大多營養不良,不能滿足身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北京醫家的相關調查也證實佛家人士不僅營養不良,而且僧侶們的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發病率與不吃素的人并無差別。素食者容易發生營養不良已是各國學者的共識,并認為長期素食者的壽命較短。有人對嵩山少林寺的碑文進行考查后發現,大部分少林和尚都只活了三四十歲。對于長期純素飲食可能存在的弊端,一位佛家弟子曾撰文如是說:“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與自由,即便是營養不良,我們也心甘情愿,無須殺他肥我。”那么,沒有宗教因緣者似乎就不必“心甘情愿”地長吃素食了,尤其是正在成長中的嬰幼兒與青少年、孕產婦和強體力勞動者。
研究認為,長期吃素的人老得快,且無助于預防消化道癌腫。
法國醫生發現,有位33歲男子因長期嚴格地食素導致失明。因為他缺乏營養視神經所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英國素食協會主席羅杰指出,患者失明的發生與他的食物明顯不均衡有關。
芬蘭學者曾對500名女性素食者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情緒悲觀,一些人還患有抑郁癥,重要原因是她們長期缺少動物肉中的能改善情緒低落的物質。
營養學家主張要吃肉
生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你如果有100斤重,那你全身的蛋白質大約就有18斤,它是除水以外人體內最多的一種物質。蛋白質好比是蓋房子的磚和瓦,是你的肌肉、心臟、血液、神經、腦髓以及包括頭發、指甲等各種器官和組織的主要原料。如果進食蛋白質過少,就會疲乏、消瘦,容易生病:長期而嚴重地缺乏蛋白質,可能造成死亡。
肉、魚、蛋、奶里的蛋白質含量較多,品種更全,比豆類、米面所含的蛋白質質量高,且易被吸收。所以營養學家認為不可只吃素不吃葷,主張要經常食用肉類。
十幾年前,一份關于中國的“吃肉不吃肉”的報告談到:一個人的營養標準應日進蛋白質70%,其中動物蛋白需要達到30%。可是我國在1959年的營養調查發現, 當時中國人均攝入動物蛋白僅為3%:1982年再度調查時,動物蛋白所占比例已達11%,差距仍大。報告說,由于肉食不足,使不少知識分子提前衰老,甚至英年早逝。
不過情況很快有了變化。2005年7月25日我國首次發布的國人營養變遷報告指出.自1961年至2000年,全世界人所吃的豬肉、牛肉、羊肉等動物性食物只增加2倍,而中國人卻增加了10倍!對于城鎮的許多人來說,控制吃肉量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了。營養專家正在呼吁進行一場膳食革命,要求做到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盡管如此,從透露出來的營養規劃看,無論是2010年還是2030年,中國人均的肉食量仍要求有所增加。
日本是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日本科學家多少年來一再聲稱,日本人的長壽與吃肉有關,他們強調吃肉有益長壽。還是葷素搭配好
美國政府曾在1956年公布了一項“全民飲食建議”。其主要特點是“三高一低”,即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要求以動物類食品即肉、奶、蛋為主食。也許當時有這必要,但后來發現,“三高一低”的飲食方案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于是在1992年4月28日,又公布了一個“美國人新的理想飲食”方案,要求增加素食(蔬菜、水果、五谷、豆類、堅果),減少葷食(肉、奶、蛋)。
而今的許多專家、學者都贊成:葷素要適當搭配,要努力使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的營養“互補”。
事實上,葷、素食物都各有益處,都是人體所需之品,偏廢葷食和偏廢素食都是不可取的。國內外眾多長壽老人的飲食習慣告訴我們,“什么都吃”正是他們的經驗之談。可以相信,如能根據各自情況解決好葷菜搭配的最佳比例,定將使我們的體魄更健壯、壽命更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