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瑤去世了,我為他惋惜;陳逸飛走了,我也為他惋惜,他們得的病,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并不是“不治之癥”。大腸癌的早期發現并不難,如果每年進行一次直腸鏡檢查,甚至肛門指診檢查,一般說來,很容易就會發現,哪里能拖到晚期?我估計他很少有時間去檢查身體,更不用說保健了:陳逸飛的病是肝硬化,這種病從肝炎或其他肝病開始,一般要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才能演變為肝硬化晚期。肝硬化雖然還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但是延緩病情的發展,總還是可能做到的吧?!陳先生的問題出在自己并沒有把這種病的后果想得那么嚴重,50多歲的人了,仍然像年輕時候一樣,不分晝夜地工作。他無疑是一位藝術上的“天才”,在許多領域超過了他的同行,而且,他涉足的藝術領域相當廣。但是,他的身體并不是鋼鐵鑄就的,也是血肉之軀,也像別人一樣,吃五谷雜糧,也會生病。
我不認識陳先生,不了解他的病情,但是,知道他在拍電影《理發師》時,曾經一波三折,不容易。有肝病的人,最怕生氣,怒傷肝嘛。有肝病,本來火氣就旺,再加上一些不順心的事攪在一起,便只能加重病情了。教訓大深刻!
現代人活得忙累,活得緊張,活得脆弱。對于一個普通人而言,為了生存,不能不忙:但是,誰如果一味地忙,一味地緊張,那樣的話,誰就會率先沖向太平間。而且,你不一定能夠活出一種味道,也就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我聽到過一則在企業家中間流行的順口溜:“吃得好,營養少;喝酒多,吃飯少;陪笑多,歡樂少:住店多,回家少;看似瀟灑走一回, 內心孤獨誰知道?”營養不平衡,睡眠不足,生活不規律,還有抽煙喝酒,缺少體育運動,特別是缺少與人真正的感情交流,這些,都埋下了日后疾病的根子。
吃的變化是最明顯的,看得見,摸得著。有一項調查很能說明問題:一些北京人的家庭,現在平均每人每月吃的油是上世紀70年代的10倍,肉類、水產品類攝入量增加了1倍,蛋類增加了2倍,奶制品增加了10倍,而谷類、薯類攝入量不足10年前的一半,每天吃不到三四兩糧食,甚至為了減肥,靠吃水果蔬菜過日子。
與此同時,我國高血壓、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得非常快。有的人腹部脂肪多了,開始還覺得挺富態,像個公司大老板似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越來越多的胖子,吃能吃出胖子,待能待出胖子,喝酒也能喝出胖子……在你并沒有覺得變得特別胖的時候,只是小肚子一鼓,高血壓就來了,高血脂也來了,血稠了,糖尿病也就來了。
人們的飲食結構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大的改變,而且又很少參加體育運動。正是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在短時間內導致了我國糖尿病、高血壓發病人數急劇增多。目前,據初步統計,患糖尿病的人有2000多萬;還有人估計,到2015年,可能就要翻一番,那就是4000多萬人,那可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
我經常想,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嚴重的現象?
后來想通了,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忘記了人也是動物。是動物,就離不開動。如果不動,那還能叫什么動物?!
自從600多萬年前(或說是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第一個直立行走的人以后,人靠腿走路,靠奔跑追獵野獸,靠乎摘野果、挖野菜,靠砍柴搭棚子,靠鉆木頭取火,靠揮拳舞棒爭奪勢力范圍……盡管人類社會越來越進步,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但是仍然離不開“動”這個字。
五六百萬年過去了,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突然在一夜之間,放棄了“動”的生活方式,出門一步路也不想走;本來是雜食“動物”,突然變成了肉食“動物”;手腳的功能也逐漸退化了,手指頭的功能變得比胳膊和腿還重要;出門有汽車,上樓有電梯,洗衣服有洗衣機,做飯有天然氣、微波爐,而生產勞動逐漸變成只需要看看電表、打打電腦就行了,確實省了很多體力。但改變了“動”的生活方式,人怎能不生病?!
生活在20世紀太平洋島國的瑙魯人就是最現實的“反面教員”。幾萬年來一直過著“苦哈哈”窮日子的瑙魯人,一夜之間靠賣磷礦石(一種磷肥)發了大財,迅速過上了美國式的“可口可樂”舒服日子。人們不用上班,也沒有“下崗”一說,餓了吃“肯德基”、“麥當勞”,渴了喝“可樂”。吃飽了,喝足了,除了玩就是睡。本來就是“以胖為美”的民族,男女老少個個變成了“肥佬”.體重動輒200多斤,于是,糖尿病一下子流行開來,人群的壽命普遍打了折。這就是教訓,就是“前車之鑒”。
有些生活方式的變化足潛移默化的,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你看,現在許多人喜歡吃的是香蕉、橘子,吃起來把皮一剝就吃了;最不受歡迎的大概就是蘋果了,想吃蘋果,先要用刀削皮,多費事呀,于是就懶得吃了。還有,媽媽讓孩子幫她一點什么小忙,孩子的回答經常是:“待會兒,待會兒!”這一“待會兒”,就算完了,別指望他能幫你干什么了。還有,晚上吃完飯,全家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小桌上通常擺著些瓜子、花生,或者是什么小包裝的“休閑食品”(人們稱它們為“電視食品”),一邊欣賞節目,一邊嗑瓜子、嚼花生仁,眼睛盯著電視屏幕,嘴里一刻也不閑著。一會兒工夫,一大包堅果類油料作物進肚了。十幾克花生仁,榨出來就是一小勺子油呀!飯早就吃飽了,不經意間,又喝了一勺油。天天如此,那要是不胖,才是怪事呢!
我去過美國,據說,那里有錢人是瘦子,窮人是胖子。這話可能說得言過其實,但是可信。有錢人吃飽了,可以在私家游泳池里游泳,花錢去健身房鍛煉,花錢買一身臭汗出來,多余的脂肪鍛煉得沒有了,肌肉鍛煉得結實了,血脂低了,膽固醇少了,脂肪肝沒有了。窮人呢,成磅黃油、大塊牛排、整桶可樂……吃得一樣也不少,惟獨沒錢去健身房操練,結果小肚子鼓了,血脂高了,血壓躥上去了,糖尿病找上門了。
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既然是不良生活方式造就的疾病,就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另換一個活法。 (待續)
(編輯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