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美育,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教學,基本內容主要包括美的規律融合教學環境、呈現教學內容、開展教學過程、進行教學評價、實現教學目標。其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教師既要有豐富的知識,嫻熟的教學方法,又要有一定的教學靈感和教學熱情,還要有教師自身審美化的教學行為。當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對學生進行美育,廣大語文教師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所做和所感也是各有不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談一談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美育的教學片段。
一、通過誦讀體味課文內容的語言美
在教學時,對語言文字表現出的美通過反復誦讀來感知,以培養學生的美感,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進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時,筆者先通過誦讀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審美感知,體味文章語言所表達的自然美。筆者建議學生仔細并反復誦讀第一段,這也是課后要求背誦的重點段落。百草園有許多的美妙的東西: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鳴蟬,肥胖的黃蜂,輕捷的云雀,油蛉,蜈蚣,后竅會噴出煙霧的斑蝥,纏絡的何首烏藤和木蓮,像小珊瑚珠攢成的覆盆子。這些都在魯迅兒時的生活中散發著無比的魅力與誘惑,那樣美好而充滿生機。與后來的私塾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在反復誦讀時也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美好,對神奇美麗的大自然開始充滿憧憬與關注。
我告訴學生,荊州古城墻也有著美麗的風景,在美好的春天里,城墻上長滿了一些不知名的野草,開著各種各樣奇特別致的小花。在城墻的腳下,護城河畔開滿了榆葉梅和粉紅的桃花。而且,還可以找到何首烏。
二、通過對大自然美麗景色向往和追求,進行自然美的教育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美育教學,我決定安排一次出游活動。通過對美好的大自然親臨其境來進行自然美的美育。計劃一次游城墻的春游活動。雖然,游城墻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可是能挖何首烏,將老師所描述的自然美做鋪墊,引起了學生的無限遐想與對美的期望。這樣的活動可以在強化課文內容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同學們為了能盡快的去游城墻,積極完成課文要求背誦的片段。這與平時只有少數同學積極投入的背誦場景截然不同,全班同學都在積極努力的學習。教師根本用不著監督、督促他們。
美麗的大自然有著神奇的迷人的力量,叫人留連忘返,駐足于前;也觸動了學生的情感深處。學生置身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給予感官的愉悅,從中感悟到美的情感,抒發一種純美的情懷,在細細體味的過程中感悟到課文的語言美,通曉語言美和自然美的相通處,并會試圖用文字來表達他們的審美情感。如果他們感覺無法表達,就會關注書本中相關的文字,找到一種與情感或者與文字相通的共鳴。
有了這次出游的經歷,同學們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對他的百草園如此眷戀。
三、抓住契機,展開聯想與想像,豐富課文內涵以進行藝術美方面的美育
我在教學初中一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伊索寓言時,就順勢講述了古希臘的文明,講述了古希臘神話中萬物的主宰是宙斯,而中國神話中萬物的主宰是玉皇大帝。希臘神話中還有半人馬那樣的神,上半身子是人,下半身是馬。這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人首蛇身的怪物是不一樣的。人首蛇身在中國的神話中是妖怪。還有海神波塞冬等等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適時地擴充了課文的內容。整個課堂是鴉雀無聲,學生都被前所未聞的古代神話所吸引,聽得津津有味。學生不僅認真掌握了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知識,還開始擴大閱讀范圍。漸漸地開始從語文學科中尋找一種新的意境美。書本所傳遞的文字信息激發了他們豐富的想像,他們開始渴求一種全新的、從未涉獵過的有著一定美感的純美的知識。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