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美術課程標準”從全新的角度構建了美術課程教學體系。在美術教學領域中,特別注重強調學生自由表現,大膽設計創造,外化自己的認知和情感;在欣賞評述領域中則傾向于內化為文化品位和素質品質;綜合探索領域則強調通過對綜合性美術活動的體驗學習,運用綜合性知識技能去制作、表現和展示,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究欲望,體驗愉悅和成就感。從以上“課程標準”劃分的學習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外化能力、內化品質,還是探索未知,體驗成功與情感,“課程標準”賦予了新教材很多體驗性學習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泛的可以進行自由體驗的學習空間。那么在花鳥畫教學活動中怎樣引領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呢,筆者試從花鳥畫學習中教師要具備新的教學思想;注重教學策略的靈活性,使用教材的靈活性;注重學習主體和知識客體的交融性這三個方面做一些淺析。
一、教師要具備新的教學思想
在中學花鳥畫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興趣、能力及需要,創造性地組織和實施教學。沒有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就沒有學生主體性的養成,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步驟都要提出具體的、明確的要求,當然這些要求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主體審美理解能力的養成。
例如·為期兩周的寫意花鳥課中,首先要使學生了解花鳥畫的發展史,欣賞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花鳥畫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師生之間是充滿互動的。在這里,教師要克服常規思維模式的制約。講到色彩,只講色彩形成的原因、色彩的名稱;講到樹木,可能會偏重植物學的知識,大談某種花屬于什么科、什么類。當然,增加科學知識對提高審美理解力是有益處的,但是當教師和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這些問題時,卻忽視了審美理解中最重要的內容:對形式和審美意味的把握和感受——對色彩、形體、光影、線條、機理等因素的重視和體味,得到的只是一般的和科學認識,而沒有得到對審美意味的體驗和理解。培養對審美意味的理解關鍵性的一步就是擺脫常規思維習慣,以一種審美的心態面對自然事物和藝術品。如在欣賞徐渭的《黃甲圖》時,不同的學生對作品審美意味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有人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筆觸形成的視覺沖擊力,有人則從作品中體會到生命被壓抑發出的吶喊。所以說,對審美意味的理解是復雜的,多意的,它與人的個人經歷、個性、學識、情感等多種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于一般的認識規律那樣只有一個結果、一個標準。要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審美意味的理解力,就必須遵循審美活動的規律,采取藝術教育的特殊方法,教師就必須要克服科學認識常規思維模式的制約,采取新的教學思想。
二、注重教學策略的靈活性,使用教材的靈活性
在具體的花鳥畫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很多變量,如教師、學生的心理狀況、教學活動中的意外事件、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反應……這些變量使得教學活動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可變性,這種教學活動的可變性使得教學活動不可能按照固定的程序進行下去。因此,花鳥畫教學策略必須與不斷變動的教學活動保持一致,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只有這樣,教學策略才能發揮促進教學活動的最佳功能。
美術教學中,開展花鳥畫學習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果按美術教學的功能可分為:感觸體驗,視覺學習體驗,動手實踐體驗,思維想像體驗,情感審美體驗;按認知客體內容可分為:對媒材性能、特征的體驗,對雙基知識的認知過程體驗,對作品塑造的體驗;按學習的類型可分為:觸摸感覺體驗,視聽情景體驗,活動參與體驗,實踐創造體驗,情感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評價交流體驗……可以進行嚴謹的工筆畫練習,也可以進行意象的寫意水墨畫表現,只要把教材內容融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需求,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創設恰當的體驗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感悟和認知。如“我家里最美麗的花卉”的教學策略中,教師可選擇一種有典型特征的植物給學生看,并一起觀察討論,吸引學生,在觀察中概括總結植物和鳥類的生長規律和特點,然后用抽象、自由的水墨表現形式來創作一幅花鳥畫作品,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形象展開想像,充分發揮創造力。在和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僅獲得了學習的興趣,還獲得了體驗和創造的喜悅。當鳥兒在藍天遨翔時,也放飛著學生的理想,當花兒開放時也愉悅了學生的身心,神物交融,激發了學生鮮活的生命體驗?;B畫學習方式是豐富多彩的,各種學習方法既是獨立的,又是互相聯系的,學習的主體本身就是一個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和大腦進行學習的復合體和共同體。
因此花鳥畫教學內容應力求構思新穎,趣味性強,能夠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和保護學生美術課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以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出發,有所側重,既保證了美術學習的實效性又保持了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使每一堂花鳥畫課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意義的領悟,對生命意義的體驗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正如羅恩菲德所言:“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的,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于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何處。假如學生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達到?!蔽覀兊慕逃纫匾曉谡n堂上傳授知識,又要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經歷研究過程,在活動中掌握做的方法,提高做的能力,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識興趣,靈活設計教學策略,靈活地使用教材,幫助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拓展他們的創新空間。
三、注重學習主體和知識客體的交融性
花鳥畫學習的過程是主、客體交融的過程,即學習主體對知識客體融會整合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材內容則是固定的、靜止的,具有自閉性、被動性,甚至排他性。這就使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增加了障礙和困難,學習主體與教材客體成了一對矛盾。開展花鳥畫學習,教師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閉的、被動的教材內容“活”起來,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與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注入互動性學習的機制并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花鳥畫的各種學習活動變得更開放、更有趣味、更有活力。
在花鳥畫教學中,可以帶學生去公園或田間,使學生有親近自然,觀察自然的機會。體驗各種花卉植物的活力與特點,通過對不同類型的禽鳥的觀察體驗,使學生對大自然中各種美麗花卉植物和鳥類的認識更豐富,對認知美術教學活動產生興趣,產生愛意,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接下來動手繪制學生最喜愛的花卉、動物,進一步來體驗、感受大自然生命的豐富多彩,學生也從中獲得了創造的、自由的,甚至是成功的愉悅體驗。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貴在動機的激發、方法的指導、疑難的排除。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實踐能力要經過培育才能逐漸形成和完善,這種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對自然和藝術長期的感性接觸、體驗,又要求他們有廣博的知識,包括對各種藝術語言的了解,對藝術風格的認識。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
編輯/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