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生活在南方或現代都市的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觀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更好些。這篇文章氣勢恢弘,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鏗鏘激越。對于這樣的文章,一要指導學生多誦讀,從誦讀中體味它的氣勢,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二是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蘊涵的情感和深意。
二、教材分析
1.教學設計的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知識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對課文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難問題。同時,還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感悟,對作品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感受。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安塞腰鼓》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是一篇自讀課文,也是一篇結構清晰的散文,在本單元中占有重要地位。課程標準對散文的要求是重視培養語感,重視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三、教學理念
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師生互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四、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理解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情感,學習作者描寫場面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實踐“讀——悟——賞”的創新教學模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文章的氣勢,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
根據本課內容及教學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對黃土高原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這一中心點,深入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五、教學準備
教師行為:多媒體課件。
學生行為: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
六、教學流程
1.導:由李娜的《黃土高坡》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解析題目,簡介作者。要求學生用心傾聽歌曲,人情入境,用心領會,自主發言,解題、簡介作者,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讀:首先是課件播放課文錄音,調動學生情感,引導學生談感受,培養學生想像力,激發學習興趣;其次是學生自由朗讀,模仿范讀的語速和語調,同桌互讀互評,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內容;再次是課件展示安塞腰鼓特寫圖片,引導學生讀文,理清課文思路,學生從整體感知入手,理清思路,達到速讀的目的;最后是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交流學習:文章是通過哪些具體描寫突出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撞擊,根據你對陜北的認識,談談你的理解,充分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用激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的興趣,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3.悟:組織學生討論質疑,適當點撥、及時鼓勵。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對本文進行分析學習。教師從旁進行點撥。聯系實際,引導學生表演舞蹈,調動學生積極性,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
4.賞:欣賞本文精彩、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師生共同欣賞,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七、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充分動了起來,他們想學了,會學了,這樣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充滿了情感與思想,充滿了激情與渴望……教師把重點放在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上,培養學生充分的閱讀、感悟、欣賞。
(作者單位:望奎縣先鋒中學)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