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特別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成功的課堂提問往往能誘發學生思維的興趣。
一、巧設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可能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種“沖突”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在教學《死海不死》一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分別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尋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于教師結合教材實際,問得巧,問得實。
二、曲問通幽,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以“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
如在教學《小橘燈》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教師不妨這樣提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可繼續追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的“曲問”,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的。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循序而問,化難為易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系列問題,這樣才能確保提問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如教學《變色龍》一文,教師可以采用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是怎么個善變法呢,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繼續追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做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見風使舵。”最后,教師就順勢利導,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正是由于教師注意了“循序而問”,所以當教師在最后提出一個具有相當深度的問題時,學生才會顯得成竹在胸,很好地理解了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四、聯系生活,拓寬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方法,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
如學習了《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中竺可楨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讓學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這種精神,能具體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嗎,這幾個發散思維的問題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市江安中心中學)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