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新教材更加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強調基礎性、現代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然課程改革為師生的成長提供了如此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作為一線教師如何組織學生去挖掘、利用課程資源呢?
學生不僅應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應該是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于是,我備課中注重了備學生的“可能”性。如:在準備《第一千個球》時,我先查找資料、咨詢體育老師,了解了足球及球星貝利。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和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在提高學生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我還注重調動學生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例如:《駱駝尋寶記》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駱駝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尋到了使沙漠變綠洲的寶貝。你是如何理解“財富”的,你認為應該怎樣對待財富,如何獲取財富呢,從本文中你收到哪些啟示,在《包拯》一課中我設計讓學生以“從_____中我看出包拯是一個______的人”的句式說一句評價性的問題,針對性強,受到了聽課教師們的好評。
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如何,首先取決于教師的“教”,取決于教師如何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現狀設計教學方案,運用教學方法及手段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如:《周莊水韻》一課,我將教學目標預定為: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品位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讀帶學,通過學生賞析、交流、誦讀實現預定目標。另外,在作業布置上力求展現學生個性(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設計一段話、一首詩,或唱一支歌,編一段舞蹈以表達對課文的喜愛)。再如:在教學《紀念白求恩》一課時(學生是初次接觸議論文),我引導學生將課文分解朗讀,先讀記敘的部分,再讀一讀作者對此的評價。以此體會本文層次分明、敘議結合的寫法。關于提煉分論點,我要求學生讀文后用“本段贊揚了白求恩同志的_______精神”的句式說話。由此文章的三個分論點就顯而易見了。通過長期的課堂實踐,我還覺得教學中教師提問方式、提問語言對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文章至關重要。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需要的角度去設計課型、設計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使講讀課也要做到教師放手,學生動手。把教師講解的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要求學生就老師的問題在課本上批注。教師首先要將問題細化,使學生明確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課,我要求學生批注魯提轄的言行,著重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山米與白鶴》一文我讓學生批注心理描寫的語句,看表現人物怎樣的心理。《范進中舉》一文中我要求學生圍繞不同的人對范進中舉前后的態度進行批注、分析,以此挖掘科舉制度毒害下的社會形態。第二,把問答的權力還給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中相互切磋。在童話單元整體教學之后的閱讀研討課中,我讓學生提問題,小組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且又有價值的問題,課上討論、交流解決。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我還經常讓學生自己把對課文的感受、疑惑或設想提出來。在說明文單元和文言文單元我還嘗試讓學生自己編題,標清A、B、C組,同組學生交流評估。這樣要比教師提問有效得多,而且主要是要看到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本身就包含有創新的思維。韓愈說:“行成于思,毀于隨。”孔老夫子則說得更全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也是在強調思維的重要性嗎?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我的一貫做法是讓學生利用手中不同版本的工具書,結合課下注釋,展開小組討論,疏通文意,將疑問出示在黑板上,師生共同解決。初步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和翻譯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除此,我還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人物傳記單元我鼓勵學生動手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為歷史名人、普通百姓立傳,使學生無論在思維上還是在行動上都處于自主、積極、活躍的狀態。第三,采用多種評價手段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教育和教學相長。教學中我將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教育融入課堂,適時激勵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挑戰,樹立學習自信心。試想,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的只是否定、訓斥、冷水,那他們還有什么學習的信心和希望可言。特別對于學困生,我總留一些簡單易答的問題給他們。當他們怯怯生生地答上來時,我會為其高興、喝彩,同時也不忘說一句表揚的話。之后你會發現,起碼一兩天之內他會表現得很好。此外,我平時還通過調整分層次教學的方法激勵學生進步。單元檢測以小題為單位添加評語或記錄下哪位同學哪道題完成得好,并對他提出表揚。就這樣從小處細處捕捉孩子的閃光點。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墾牡丹江分局慶豐農場子弟校)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