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豐富多采的插圖內容,一改過去教材呆板、枯燥的局面,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作為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讀圖”的指導,充分發揮插圖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決不能認為插圖是些可有可無的東西。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課中,學生對“人是怎么來的”、“最早的人長什么樣子”、“他們住哪里,吃什么,用什么東西”這些問題很感興趣。通過配合文字說明的“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山頂洞人的生活”等圖的欣賞,學生很容易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而且興趣盎然。又如,學生對秦始皇陵兵馬俑普遍感興趣,但他們又沒有親自去參觀過,僅憑文字說明,初中學生難以形成感性認識。而兵馬俑彩圖則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地欣賞到了皇陵中造型逼真的兵馬俑,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當時修建兵馬俑的宏偉場面。
二、插圖能有效地淺化教材、替代文字、完善歷史知識體系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就原理講原理,往往失之于枯燥。如果從插圖人手,可以把有關知識講得深入淺出,而且許多插圖對文字具有補充說明的作用。
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中的彩圖“半坡人面網紋盆”。這個陶盆說明:我們的祖先在母系氏族公社時,制陶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盡管課文在這部分沒有文字說明,但教師在介紹這幅畫時做適當補充,學生可以對這段歷史在有更多了解的同時又有了更深的印象。在講商朝青銅器藝術的時候,課文中提到了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和青銅器中的精品“四羊方尊”,但文字敘述中并沒有詳細寫出“司母戊大方鼎”大到什么程度,鑄造“四羊方尊”的工藝精湛到什么程度。但學生可以從課文有關這兩幅文物的插圖和教師的講解中體會到商朝青銅器鑄造技術高超的程度,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為一體,更有利地掌握歷史知識。
一幅“清明上河圖”讓學生真正了解到了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感受到當時東京城的繁華,同時也“看”到了都城東京的建筑布局已不再是唐都長安那種封閉的城市式格局,而變成開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業區布滿了全城的各個角落。
三、文物圖、想像圖等能增強學生歷史的厚重感 歷史課本敘事說人應給讀者以歷史感,讓人讀起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這方面,不但要講究文字表達,必要時還要借助插圖來彌補文字表達的不足。
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彩圖中“北京人的生活”。這幅北京人生活的想像圖,形象地反映了北京人群的生活場景。課文中敘述“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萬年前”、“能夠勞動制造工具”、“過群居生活”、“靠采集打獵為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這部分文字敘述配合彩圖可以讓讀者產生濃郁的歷史感,一個原始人群的生活場景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在幾十萬年前的原始森林里,一群北京人正在為生存而勞作,他們個個赤身裸體,有的在采野果,有的在用石器吃力地挖掘植物的根,有的正在咀嚼所得到的食物……八年級下冊的油畫《開國大典》,藝術地再現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激動人心的時刻。仔細品味確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
又如,在教學“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一課時,重點是“秦滅六國”和“鞏固統治的措施”。我們可通過對贏政畫像的介紹突出這一重點——這個唯我獨尊的千古一帝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憑借他的統治才能,陸續滅掉了東方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并為鞏固統治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采取了許多影響后世的措施,充分反映了他在政治上杰出的才能,同時從另一個側面亦反映了他統治的殘暴。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
編輯/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