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買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
[設計思路]
教材安排了“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和“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兩個探究活動,每個探究活動都提供了相關的背景資料和探究提示。此外,教材還介紹了與環境污染相關的骨痛病等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文字材料。
通過深入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聯系實際,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了解與分析學生的經驗背景,本節課教學設計原則確立為: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以教學內容中占重要地位的“酸雨和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兩個探究活動為主線,教師創設情境,構建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搜集分析資料、設計多樣化的探究方案、觀察思考、交流討論、動手動腦、實驗反思等探究活動,在自主探究中輕松愉快地掌握關于“什么是酸雨?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廢電池對環境和生物造成危害的原理是什么?后果如何?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廢電池”等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體驗并提煉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從內心生成愛護環境、珍愛生命的情感,提高學生的知識構建能力。
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貼近生活實際,關注科學熱點,結合其他教材內容,運用網絡信息資源和我市的自然環境資源,我還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做了一些補充、拓展和延伸。比如: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動都是以植物為實驗材料的,其缺點是實驗過程漫長,現象不明顯,缺乏趣味性。于是,我設計增加了“探究酸雨或廢電池浸出液對金魚生命活動的影響”的探究實驗,以及“我市的雨水酸堿度檢驗”的探究實驗,為學生探究活動創造廣闊的空間,有助于學生從豐富的現象中提煉“環境污染對所有的生物都會造成危害”的知識內涵,在興趣盎然的探究活動中強化“關注環境,從我做起”的思想道德素養。教師對教材的創造性運用,給學生提供了大膽的想像和思維空間,對學生創新思維品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課程資源、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和思維活動特點及生活經驗、知識儲備,聯系生活實際,本節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關注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培養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道德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設計并初步實施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的探究實驗,獲得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基本知識。
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本節課重點從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訂實驗計劃、初步實施計劃等方面創設情境,使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構建知識。
[教學過程]
師生互動1
課前欣賞:
教師利用3~5分鐘課前準備時間,多媒體播放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各種動物的圖片,同時呈現“只有一個地球”的警示語。
學生欣賞美景,感受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帶著對環境問題的思考,心情愉悅地走入課堂。
[通過視、聽的感官刺激,引起學生對環境和生物的關注,有利于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師生互動2
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1.本課主題——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總論
教師:(多媒體畫面最終定格在一組環境污染和雙頭鹿、雙頭羊的圖片上)“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的很多活動正在不知不覺地破壞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并對生物造成影響,你能說一說嗎?”
學生通過實物展臺或計算機簡單介紹1~2個課前搜集的信息資料(包括骨痛病等)。各組資料可以根據興趣和愛好設計成CAI、卡通畫、手抄報、宣傳畫等形式(可以在課后繼續展示),在交流中構建“環境污染對生物會造成不良影響”的知識框架。
[通過強烈的對比,構建與“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以此為思維向導,放起學生的求知渴望。在開放的狀態下,討論分析生唐買際問題,展開對本課主題的初步探討,可以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和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關心愛護生物圈、關注社會的情感。]
2.分析現狀——提出主題
有關酸雨的知識
教師:“同學們的資料真精彩。我也收集了一個關于酸雨的資料,你們想看嗎?”(結合學生的資料,多媒體演示“酸雨”錄像。)
學生從中歸納并掌握“酸雨的概念、酸雨的形成和危害、生活中如何防治酸雨”的知識點。
有關廢電池的知識
教師:“通過資料,我們知道了小小的廢電池對環境影響很大。那么,為什么廢電池的威力如此之大,在生活中人們又是怎樣做的呢,”(多媒體演示學生“家庭廢電池的處理情況”調查報告。)
學生說出關于“廢電池污染環境的原理、人們在生活中的錯誤做法”的知識點,并紛紛對此表態:今后一定要正確處理廢電池,爭做環保小衛士。
[重在引導學生學會從生物現象提煉并掌握基礎概念。在生動鮮唐的資抖和現買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學會感受并體驗知識的性質和內在聯系,懂得環保重要意義,增強環保參與意識。]
有關科學探究一般方法的知識
教師:“謝謝同學們,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我們的生活環境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根據探究提示,開始設計‘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的探究實驗。”(多媒體演示。學生圍繞“酸雨對生物有哪些影響”和“廢電池對生物有哪些影響”展開討論,選擇探究主題,做出假設。)
[設置探究提示,可以確保多種假設的積極碰撞,強化科學探究方法的訓練,最終形成科學的假設。]
師生互動3
確定探究主題、制訂探究方案
初步制定計劃
學生:各小組根據興趣選定探究主題,初步討論制定本組的探究實驗計劃。
(教師多媒體演示,探究提示,巡視指導,適時點撥。各組將探究計劃補充和完善。)
探究提示內容如下:
1.你們組選取的實驗材料和用具是什么?為什么這樣選取?
2.是否需要設計對照實驗?應當怎樣設計?對照組和試驗組在材料和條件上(如環境、管理、觀察紀錄等)有什么要求?
3.是否需要數量統計,如果需要,嘗試設計一種你認為簡單明了的統計格式(圖、表),以便于紀錄、觀察結果。
4.只做一組對照實驗,實驗結果可靠嗎,你認為怎樣做實驗結果才科學,為什么?
5.你準備以什么方式(課件、手抄報、實物展示、照片、錄像等)撰寫本組的實驗報告?你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選擇探究主題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增加了趣味性,激起了探究欲望。探究提示引導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按照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等步驟科學制定探究計劃,有利于發展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規律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在以往基礎上繼續強化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思維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討論完善計劃
學生各組代表介紹本組的探究計劃,請其他同學共同研討計劃的可行性。
教師根據學生探究實驗選題做更加細致具體的指導。
為了確保對學生的指導科學適用,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困惑有效解決,教師在課前要做充分物質準備和周密思考。比如:
1.教師要事先錄制請教化學老師的錄像,通過多媒體播放,可以使學生學會PH試紙、比色卡、玻璃棒在實驗中的正確操作方法及不同PH濃度溶液的配置方法。
[教給學生根據問題請教專業人員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準確掌握知識點。]
2.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制備廢電池浸出液的科學方法,防止隨意操作造成課堂環境污染。提示學生做實驗時要注意不要把廢電池浸出液碰到手上。帶領學生慎重處理實驗中用過的材料用具,當堂回收學生帶來的廢電池,由“環保監督員”課后送到學校廢電池回收箱。
[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環保從一點一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增強環保參予意識。]
3.教師在巡視指導時如果發現全班偏重選同一個探究活動的現象,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是否有精力再做一個探究實驗,保證教材內容的有效實施。
[巧妙引導,保留個性的合理因素,又使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問題,向科學完善的方向發展。充分把握對新教材的教學內容的嘗試,有助于積累教學經驗。]
4.教師要提示學生觀察紀錄表的設計要與實驗內容相符。比如:“探究廢電池對金魚的影響”的實驗,反應速度快,可以馬上開始觀察現象,并每10分鐘做一次紀錄;“探究酸雨或廢電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的實驗,反應速度慢,應該在2~3天以后開始觀察記錄。
師生互動4
初步實施探究計劃
學生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選擇實驗材料,設置合理的實驗裝置,初步實施探究計劃。
課上完成實驗裝置,對所選的材料初步處理后送到實驗室的“實驗基地”。課后小組成員繼續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觀察、記錄。
[培養團結協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工完成實驗:觀察記錄、控制實驗變量、收集實驗數據等。]
師生互動5
探究過程的課外延續
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在開放性實驗室中按探究計劃合作完成探究實驗并撰寫實驗報告。
教師必須繼續深入各組跟蹤指導,連續詢問,及時發現并幫助解決問題。
[實驗的連續性和科學性。為下節課做鋪墊。]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實施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學生表現主動積極,圓滿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教學效果顯著。首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緊緊圍繞“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和“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展開激烈討論,相互交流,傾聽各種意見,交互啟發,不斷地超越自己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成功構建關于本課主題——“環境污染對生物有哪些影響”的知識。其次,小組合作共同設計和初步實施探究方案,又促使學生對“科學探究一般方法”的知識不斷地進行思考、認識,并進一步組織和整理,有利于學生在合作基礎上完成探究學習和掌握知識規律,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在設計時,對各種可能教學因素都進行了非常周密的思考,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面對學生這個不可預測的教學對象和隨之帶來的種種未曾預料到的變化,仍然有課后需要改進和繼續完善的地方。比如:我在教學設計時增加了“酸雨或廢電池對金魚的影響”探究活動,而學生在開放設計實施探究實驗時,則把研究對象擴大到了螃蟹、鳳尾魚、紅劍魚、泥鰍、烏龜等動物。這些鮮活生動的實驗材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實驗效果非常顯著。學生在不知不覺間也成為了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而他們充滿活力和創意的表現,也給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和啟迪,同時引起我深深的反思:怎樣才能做到既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熱情,又教給他們學會“珍愛生命、善待生命”,而不是隨意殘忍地對待身邊的小動物,是擺在我面前又一個重要課題。于是我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在課間或午休時進行以“怎樣對待你身邊的小生命”為主題的討論活動,并以此為題寫一個小感想,發表在班級的板報上。讓學生自己討論、思考并總結出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對待生物,使學生明白科學探究是嚴肅的,是為了更好地愛護生命和它們所生存的環境。在生活中我們必須善待每一個小生命,愛護環境,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
[點評]
本節教學設計緊緊圍繞課題《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展開,在分析討論人類活動造成環境污染的實例后,引導學生以酸雨和廢舊電池浸出液對生物生活影響為例,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本節教學設計,邏輯關系合理,以實例論述,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并親自設計探究實驗方案,這一切突出體現了生物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深刻理念。綜觀本節教學設計,有以下幾處亮點:
1.教師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實際能力,在此基礎上加強了對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指導。這些有效指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引起學生對課上知識的深入思考,從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教師在設計中突出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與方法的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選擇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引導下學生分析、篩選、確定的過程,這不僅體現了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也體現出問題來源于學生。
3.關于細節問題的考慮,體現了教師具有較豐實的教學經驗,以及對學生生活的深入了解。例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探究提示內容”,為學生提個醒,討論完善計劃,學生對PH值等知識的補充學習,探究過程的課外延續,等等。這些細節的描述使本節教學設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也體現了教師深刻理解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腳踏實地開展課改實驗工作的作風。
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