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有著“亞社會”稱謂的中國高校,作為“十一五”期間為我國和諧經濟社會的構建提供高科技智力支撐和高素質人才支撐的獨特的重要區域,承擔著全力鑄造和諧校園重要一環的歷史使命。校報作為高校的主導媒體,無疑在這一偉大而重要的進程中擔負著營造輿論環境、發布新聞事實、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作用。校報迄今已是有著110余年歷史的老報,在當代傳媒理論研究與改革創新頗具成效的今天,校報只有積極發力,鼎力推動新聞理論研究與新聞傳播方式和觀念的創新,才能在積極構建和諧校園的進程中真正發揮其新聞傳播的功能,對“和諧校園”產生積極而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影響。
第一,主導媒體的地位與正面宣傳的方針不可動搖。
校報是社會主義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浩浩蕩蕩的新聞傳播大軍中一個重要的行業方陣。社會主義高校的重要性無疑同時決定了主導媒體校報的重要性。因而,要為“和諧校園”的構建發力作貢獻的校報,首要應是體現它的新聞傳播具有堅定的黨性。堅定的黨性在校報上的體現,首先是應在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緊緊把握住宣傳馬克思主義,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提高師生員工的政治思想素質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輿論引導力量。校報在新聞傳播的實踐中,應積極引導輿論,交流信息,弘揚與褒贊社會主義新風與新人,傳承與繁榮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擔當起全面營造推進和諧校園進程的輿論氛圍的重任,要牢牢把握引導師生員工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方向,杜絕消極與頹廢的言論,杜絕以“探討”為名,玩弄“高雅”而實質兜售自由化傾向的言論。這樣,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校報才能不辱使命,也才有了尊重新聞宣傳的內在規律和提高新聞傳播水平和效果的堅實基礎。
第二,以質取勝,高舉深度報道的旌旗。
深度報道是一種立體式的新聞傳播方式,它強調和要求多側面、深層次、綜合性地把握和揭示新聞事件的過程,以及新聞事件與所在區域的種種關聯。深度報道的特點是以質取勝,它能夠彌補校報(多為半月報)時效性不強的弱點,揚長避短,充分挖掘當代校報的優勢特征。校園網迅捷,不如校報承載的內容多、視角廣;校園廣播有聲,不如校報文本的可視性與流傳性;社團刊物眼花繚亂,但不如校報的權威性精確性公正性。正是這些優勢,校報的深度報道才具有廣闊的空間與時間,也是校報發揮黨報優勢的重中之重。深度報道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新聞的延伸,是一種對新聞素材深層次的開拓,它往往附著在重點言論、重點報道(人物和事件)上,是對新聞精髓的立體挖掘,而不是僅僅給受眾五個“W”。校報在推進和諧校園的進程中的深度報道應注意的是:一要加大言論的力度與深度,根據校報普遍開本小的特點,多登常登精登結合時事與中心工作、受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的短小精悍的短評、時評,以闡明事理,溝通受眾,發揮強有力的輿論導向功能,發揮好耳目喉舌和橋梁紐帶的作用。二要讓新聞的“重武器”通訊占據版面。通訊是一些校報傳媒的弱項,而通訊恰恰是最能凝聚時代背景、時代特點、時代精神、時代風貌,對受眾具有強大震撼力的新聞體裁。在當代高校,校報的通訊筆觸首要關注“教書育人”、“科教興國”的員工,關注勤奮好學、逆境中不墜青云之志的莘莘學子,關注科技自主創新為社會服務的先進群體,關注在管理、服務與育人中體驗出的科學性、節儉性、高效率和以人為本的種種親和力。三要堅決杜絕校報“文件的復印機、舊聞的加熱器”的呆板形象,這樣辦報無疑最省力并不擔責任,但這是對新聞資源的極大浪費。在校園網覆蓋面極廣的今天,許多不具保密性的文牘都可掛在網上,實現高校真正意義上的“無紙辦公”。校報要追趕社會媒體的改革步伐,加大新聞改革的力度,真正掌握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傳播方式,探討新聞傳播的藝術與技巧,讓校報的新聞活起來深起來實起來。只有這樣,校報才能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進程中,真正以新聞的力量,整合廣大師生員工的認知和行為,真正匯聚起師生員工構建和諧校園的群體能量,不斷提高校報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校報的社會影響力。
第三,面向基層,貼到實處,塑造“和諧”。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是對新聞本源的最集中最樸素的闡釋,是指導校報在構建和諧校園、整合新聞資源、創新報道形式、提高傳播效果進程中的綱領。真正剖析一下校報,我們發現,一些校報在新聞的傳播形式上存在著“浮、淺、單”的態勢,這正是違背落實“三貼近”的原則之果。在構建和諧校園的新聞實踐中,一個稱職的新聞工作者應腦勤、手勤、腳勤。新聞要上來,記者要下去,采訪永遠是記者的“吃飯家伙”和看家本領。校報的“三貼近”不能只停留在對重要會議的報道上,應加大以下層面貼近的力度:從教師層面,要貼近到課堂教學、科技創新、科技服務、教書育人、科研團隊等方位;從學生層面,要貼近到課堂、寢室、社團活動、黨團教育、勤工助學、獎學金和助學貸款等方位;從管理層面上,要貼近到學生工作、教務管理、食堂、醫院、學生社區等方位,這些真正貼近師生員工的方方面面應是校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聞素材的源泉。這些層面的新聞,真正具備了新聞的及時性、顯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對于校園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諧校園以人為本,只要堅持“三貼近”的報道原則,校報就會突出“以人為本”的報道,突出對校園新聞受眾主體的報道,突出校園優秀人文精神的報道,真正達到新聞的人民性與和諧校園的人本性在新聞報道中的一致性的完美融合,為推動和諧校園建設的進程而顯示出新聞的威力和魅力。
(作者為鄭州輕工業學院校報編輯部主任編輯)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