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記者或通訊員常常為發現不了新聞線索而苦惱,感到沒有東西可寫。其實,只要掌握了好的發現方法,處處留心,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新聞事實往往就在你身邊。
眾所周知,新聞線索是新聞事實的一個片斷、細節,抑或是新聞事實的一個傳言,它是不完整的新聞事實,還需要作者去進一步采訪、核實和挖掘,它是用來加工成新聞作品的資料,如同自然資源一樣,分布不均。對于記者或通訊員來說,如果發現了新聞線索,特別是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線索,那就不再發愁沒有東西可寫了。筆者認為,要發現新聞線索,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
一、統攬全局,在“著重點”上下工夫
尋找著重點是記者或通訊員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的最常用的方法。記者或通訊員要搞好本職工作,必須先吃透“上頭”,了解黨和政府或上級部門的方針、政策、理論或要求、規定等,在對全局有了一個明確的把握后,再圍繞全局性工作做文章。如:今年中央“關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號文件下發后,一些新聞意識敏感的記者或通訊員就寫了供電企業如何落實這一文件精神,搞好農村供電服務、發展農村經濟的文章;今年省委、省政府下發非法煤礦一律停電的通知后,我們《河南電力報》在一版先后發表了相關供電企業貫徹這一通知精神的稿件,這說明一些記者或通訊員能夠把握全局,迅速而及時地發現新聞線索。
帶有全局性的著重點,不僅具有全局的共性色彩,具有普遍指導性,同時又要與眾不同,具有自身的個性特征,因此記者或通訊員在尋找新聞線索時一定不要放過帶有全局性的著重點。
當然,著重點也可能是全局中具有代表性的“點”,也可能是具有異常性的“點”,也可能是全局中矛盾的“集中點”,因此記者或通訊員要善于在著重點上下工夫。如去年筆者編輯的全國電力好新聞一等獎作品《一元服務闖市場》就是找準了具有異常性的新聞點。這篇作品是在全國開展無償供電服務的大背景下,新蔡縣供電公司如何探索開展一元錢有償服務的做法。文章發表后立即在全省供電系統引起強烈反響,可見,正常中找異常,是捕捉好新聞線索的一個成功之處。
二、綜觀全程,在“節骨眼”上下工夫
記者或通訊員在搞新聞采訪時,無疑要對某一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這是發現新聞線索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如果處理不好,也會使記者或通訊員陷入過多的不必要的細節之中,使作品僅僅滿足于對事件過程的簡單描繪。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的過程,包括質變和量變兩個方面,而質變最能使事物發生劇烈的變化,是根本性的、顯著性的突變,因此可以說質變就是一個“節骨眼”,所以記者或通訊員在理清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之后,一定要在“節骨眼”上下工夫。“節骨眼”是事物發展的突變點,是矛盾沖突最為明顯和激烈的點,記者或通訊員如果對這一“節骨眼”予以充分關注、及時反映,就會發現較高新聞價值的線索。《我省第100座變電站投運》、《我省電力供應出現明顯“拐點”》、《市供電局一詞在我省成為歷史》等都是有關重大事件、重大題材的新聞。
三、放眼發展,在“新生點”上下工夫
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雖然是“新近”發生的,但終歸是已經過去的事實,記者或通訊員往往是對過去發生的事實進行反映,但不能僅僅滿足于對事物過去形態的簡單描繪,而是要力爭從過去的事實中看出未來的趨向,對于事物中極具生命力的新生點予以關注。
新生點積聚著事物發展的新生因素,一般是對全局的發展有借鑒意義、標志著事物未來的走向、蘊含著事物發展傾向性的點,多數情況下都具有相當的新聞資源開采價值,不容忽視。比如,《河南電力報》系列報道《正式職工當農村電工》、《同網同價——為你歡喜為你憂》都是針對發生過的新聞事實進行連續報道,透過現象分析本質,以事件——問題——對策——出路的形式面向未來,使這一事件報道的意義不僅局限于事件本身,而且能對全省甚至全國各供電企業都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和指導意義。
四、轉換角度,在“常見點”上下工夫
新聞線索作為一種新聞資源,其表現形態具有無限的豐富性,有的表現出變化劇烈、變動頻繁,有的又表現得和風細雨、平淡無奇,對于后者,記者或通訊員往往容易忽視。其實,常見的事物或事物的常見方面并非不能成為新聞資源,有時這種常見只是一種掩人耳目的外衣,常見的背后往往有其特殊之處,因此,換個角度對常見點進行重新審視,往往能發現人人心中有而筆下無的寶貴新聞資源,在常見點上下工夫,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新聞發現方式。如:《職稱考試不必都考外語》、《電力廣告應與時俱進》、《同桿架設隱患多》等稿件都是從人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司空見慣的新聞事實中挖掘出來的好新聞。曾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人情猛于虎》一稿,就是以農民礙于人情而隨禮這一常見點為題材,并沒有把“人情風”歸結于農民一般意義上的愚昧消費,而是進行了“常見點”的深入剖析,指出農民的這種人情消費已直接威脅到了農民自身的生存與命運,說清了別人難以說清的道理,獲得大獎就不足為奇了。
五、著眼微觀,在“折射點”上下工夫
以小見大、“一滴水見太陽”,是發現新聞線索的又一法寶。一些微觀事物、細小變化的新聞資源,有時其新聞價值并不比大的新聞事件遜色。因為,一方面對于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通過一篇或幾篇新聞報道不足以展現其全貌,而重大的事件又往往通過十分微小的事實反映出來,這樣就可采取以小見大的方法,充分發揮微小事實的折射作用。如筆者曾編輯的好新聞《賣不掉的穩壓器》、《三買洗衣機》、《買來家電當壽禮》等都是通過從細小處著眼,來反映國家網改這一重大題材的。另一方面,微小的事實較宏觀的事實顯得更真實、更貼近、更具體、更豐富,符合受眾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比較容易為受眾所接受和喜愛。大家耳熟能詳的好新聞作品《從郵局看變化》寫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郵電管理局的一個微小變化,該局從過去忙于分揀從內地寄來的大批副食品包裹,到變成忙于收訂大量報刊,記者敏銳地抓住了這一事實,以此折射出新疆學科學、學文化的大好形勢。記者著眼微觀、以小見大的報道,使得這篇新聞作品成為新聞史上的名篇。
(作者單位:河南電力報社)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