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細節的特征
特征是指“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別顯著的征象、標志”。對于電視新聞來說,它的細節有別于節目中一般的聲音、圖像,能夠在傳播過程中引起受眾特別注意的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這些符號大致呈現出以下特征:
具有信息傳播的突現性。細節對于信息傳播的突現性,是指電視新聞的畫面因素所涵載的信息能明確從基底上突現出來,形成信息的易受形態,這一特征可更好地集中觀眾的注意力,提高傳播效益。電視新聞的聲畫是以時序運動的方式傳播信息,聲畫傳播的滾動性無疑增大了受眾對信息感知與存儲的難度。就聲畫兩者的難度比較而言,從畫面含義的模糊性和播音語言邏輯表述的明晰性來看,顯然畫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提高電視新聞畫面的突現性,是電視記者、編輯提高電視新聞信息質量的重要內容。畫面信息的突現,就是要求每條新聞(以1分鐘的新聞提供10個鏡頭為標準)能夠提供4個左右的“可看性鏡頭”,其他6個是“基底”性過場鏡頭。所謂可看鏡頭,是指信息意蘊飽滿、直指新聞要素的鏡頭,這類鏡頭可以轉變觀眾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所謂“基底”性過場鏡頭,是過程性、背景性的,觀眾對這類運動方式(推拉搖移鏡頭)的感知,其注意力是處于“無意狀態”的,此刻他們的興趣大多是在“聽”播音傳遞的主體信息。應該說這種以4∶6結構而成的新聞畫面還是具有可看性的。問題是目前許多畫面的可看性與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之間。造成這種畫面信息缺失、無可看性,大都與記者任意推拉搖移鏡頭密不可分。我們這里闡述的信息傳播的突現性正是強調電視記者知覺的積極選擇,提高可看性畫面的比例,以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帶給觀眾充分的信息享受。
具有信息傳播的單純性。電視記者在新聞現場進行攝影時,至關重要的是對“形”的發現與把握。如何將散亂的人、事、物組成一段(時間內)有序的畫面,并顯現出它的單純性,使新聞的主體信息得以突現,是非常重要的。電視記者在采訪時,根據視覺的選擇原理及其新聞現場的條件(光線、距離、物象、環境、時間)等要素,總是先尋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單純構造或“形”加以感覺,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點,追求一個“完形”,而且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對其加強、減弱或修正,再逐步加深或淡化,這就是單純性的基本特性。視覺力求以簡單、符號的形式表現深刻而豐富的內容,通過精煉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傳達預想的意義。單純性,在捕捉一個復雜的物象時,視覺是把一個整體印入腦海,構成印象,或叫第一印象。如看一個人,先觀察到的僅是“人”,隨著條件推移才能辨明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
具有信息傳播的證實性。我們說許多電視機構報道1999年北約集團進犯南聯盟第一天的戰況不成功,就因為在10分鐘上百個鏡頭的報道中只有3個事實鏡頭,加上大量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等新聞基本要素都不清楚的鏡頭夾雜其中,顯然這樣的報道是很難證明事實的。盡管新聞的文字聲音信息也大都是可信的,但人的“眼見為實”的心理欲求,要求電視新聞必須提供佐證新聞事實的典型(即細節)畫面。傳播學原理認為:“新聞事實是由記者通過觀察、調查而發現的,事實是新聞得以形成與成立的基礎,新聞是在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歸納而獲得的,新聞依賴于客觀存在的事實而存在。電視新聞的畫面不僅需要盡可能地反映事實的過程,更主要的是要以現實的細節反映客觀事實的本質內容,為觀眾對新聞事實的分析、判斷提供最直接的依據。”正是由于現實世界并非無聲世界,所以畫面必須在聲音的輔助下方能實現對客觀現實完整真實的反映,這充分展現了聲音細節在電視新聞中敘述與證實的魅力。
電視新聞細節的作用
用以揭示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本質,突現新聞主題思想。細節語言包括有沖擊力的圖像和有吸引力的語言、音響、屏幕文字等。實踐告訴我們,寬泛的視野、空泛的描述是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個點,作具體、細致的描述,才會使我們的報道深深地印入人們的腦際。1997年6月30日是香港回歸祖國的臨界時間,主權移交活動逐項展開。這天集結在香港的中外電視媒體多達56家,彼此同在一個新聞現場,都是采用衛星直播連續48小時至60小時傳送信號,按理說各電視媒體間不會有報道的時間差距,其實不然,媒體間傳遞信息的速度仍有伯仲之差。當日下午4時許,各電視臺都在轉播“彭定康告別港督府”的實況,在彭定康與列隊的警察一一握手話別的冗長時間里,港臺在轉播告別儀式的同時獨辟蹊徑,在屏幕左下角摳出一個畫面,開創了在一個屏幕上同時現場直播兩條電視新聞的形式的先河。更值得一提的是,電子特技制作的這一細節,不僅是傳播形式的創新,而且在新聞主題意義的發掘上,體現出內容的深刻與新穎。
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增強觀眾記憶深度。研究港、臺電視新聞節目,發現港、臺電視人除了認真拍攝好每一幅新聞畫面外,還一絲不茍地運用動畫、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術,制作好每一幅與圖像新聞相關的畫面,以準確的文字、圖表等細節語言補充圖像語言敘事含混的弱點,力求使畫面中的具象語言與抽象語言達到最佳組合,最終保證信息得以清晰地傳播。在北約集團進犯南聯盟“首日戰況”的上百條新聞中,真正看得出來自戰區的鏡頭只有3個:被炸地區大火(南斯拉夫電視臺提供)、難民撤向馬其頓(來源不詳)、北約向馬其頓屯兵(CNN提供)。由于在全天的戰局報道中多次插有人們觀看北約空軍軍事演習的鏡頭,致使演習、空襲、空戰畫面混淆不清,也就無法向觀眾證實,那些時間不明、航線不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飛機,究竟是北約還是南聯盟參戰的飛機。可以這樣說,眾多電視機構對第一天戰局的報道是不成功的。相對來說,港臺幾個電視臺報道“首日戰況”的新聞,在新聞本源圖像匱乏的情況下,還是有上乘表現的。他們借助電子地圖、動畫、電話訪談、屏幕文字注釋與評述等細節語言,對第一天的戰況作了準確及時的報道。就電視新聞而言,由于記者精心選取角度,在細節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對事物的獨特理解,細節就被賦予了一種記者獨特的心理感受和意象空間,使得畫面不但蘊含了豐富的外觀形式,而且為觀眾提供了抽象思維層面的意象。
(作者單位:河南油田新聞中心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