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基層通訊員,自從結緣黨報,我就感到無限的驕傲和自豪,因為我把我的真情獻給了黨報,黨報又給了我很高的回報,更使我奮進。
把真情獻給黨報就要用真情去采寫新聞。一次,我到新野縣康泰面粉公司采訪,看到他們為了推銷產品,銷售員親自背著鍋灶到客戶家中蒸饅頭、下面條驗證面粉的質量,我深深為他們執著的精神所感動,就寫了《康泰集團營銷——“中不中”現場蒸》的新聞稿件,很快被《河南日報》采用,還被評為河南日報通訊員新聞獎一等獎。春耕生產每年司空見慣,怎樣才能寫出新意,我深入農村進行采訪,深深感受到了新野農民在春耕生產中的變化,就以《新野春耕新事多》為主標題,以《農民進城搞調研》、《種啥養啥有訂單》、《土地吃上配套餐》為三個小標題,將新野農民崇尚科學種養、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結構的做法介紹給了受眾,使消息生動活潑,可讀性很強,先后在《經濟日報》、《河南日報》、《南陽日報》上發表,并受到了一致好評。2001年,新野縣一名年僅34歲的村黨支部書記曹欲曉突患胰腺炎病倒在工作崗位上,需要治療費用40余萬元,全縣上下紛紛為其捐款。我深入到曹欲曉所在的張樓村進行采訪,被他那種為老百姓謀福利的事跡所打動,寫下了《年輕村支書的病牽動眾人心》的通訊并在《河南農村報》一版頭題發表后引起巨大轟動,中共新野縣委作出了在全縣向曹欲曉學習的決定。在采訪曹欲曉的時間內,我經常是含著眼淚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再看看張樓村的變化以及病榻前曹欲曉那眼角眉梢的求生欲望,激性燃燒,催我寫下了那篇長篇通訊。幾年來的實踐,使我更堅定了用真情去采寫新聞的信念,所采寫的新聞不僅打動了編輯的心,更打動了讀者的心,引起了強烈的共鳴。2001年到2005年,我共有12篇文章獲河南日報通訊員新聞獎,其中一等獎5篇,先后有50余篇文章獲南陽市好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