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大河報》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編輯和記者,經過層層篩選和嚴格選拔,我有幸加盟,成為《新聞周刊》新聞評論版的編輯。
說實在的,因為從未做過新聞,那時的我缺乏新聞評論的實踐經驗,只是憑借著對新聞事業的一腔熱情,對關注民生、闡釋公正、傳播正義、啟迪民智的一種理念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一股勁頭,就這么匆匆上路了。
版面的基本定位是有的,即依托媒體公開報道的當前國內外的重大新聞事件或現象,及時發表新聞評論。既要保證其權威性,又要具備其獨特視角,好看可讀又發人深省,但具體怎么做,誰也不知道,一切得靠我們自己去摸索。
因為是新手,沒有作者,也還不會準確地尋找和嫻熟地發掘新聞素材,我不免有些焦急和茫然。在報社領導的啟發和同事的幫助下,我一邊認真研究兄弟媒體的同類版面,一邊照貓畫虎地著手運作。
在那些日子里,我的大腦始終處于緊張亢奮狀態,每天都盯著國內外報道的大量新聞,時時都在篩選并判斷著有新聞價值的素材,選定之后,約稿電話或約稿函就相繼發給相關的作者。
最難的也在這里。
作者在哪里?報紙出版有具體時間限制,而作者卻各有其工作,各忙其事務,他不會閑在那里專門為你寫稿,而且還要根據你的發稿時間、按你的報紙胃口去寫。
作者又憑什么要給你撰稿?你得不停地跟他們介紹、解釋,你的報紙是怎么樣的,你的版面又是怎么定位的,等等。遇到挑剔的作者,更得多費口舌。
辦好報紙,不僅需要你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敏銳的新聞嗅覺,而且更需要你有對這份工作由衷的熱愛和高度的責任感。否則,你可以堅持一時,卻難以支撐長久。
在版面定位逐漸明確以后,我們認識到,要鍛造一個能持久吸引讀者、能不斷誘發作者創作原動力的好版面,必須要加強版面建設。首先得知道你的閱讀對象是哪些,他們最想了解什么,他們的心聲、他們的甘苦;其次,在眾多的作者群里,找出適合我們的報紙、深受讀者喜愛的那一個。
對新聞的敏感、對讀者刁鉆的胃口以及對理想作者的渴求,需要編輯有狗那樣靈敏的嗅覺和鷹那樣犀利的視覺,一旦發現好作者,就緊追不舍,直到“捕獲”。還不止這些,怎樣把新聞評論寫到我們報紙要求和讀者喜愛的份上,編輯與作者還要不斷反復地進行磋商、推敲。
經過一番運作,版面逐漸按照作者寫來順暢、讀者讀來喜愛的目標發展,我所負責的評論版面,以其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快速反應,以其深邃寬廣的思想性,以其獨特的視角、犀利的語言、多變的風格,尤其是以其對當前百姓普遍關注的與自身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許多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剖析,以其權威性和對許多重大現實問題的介入而得到了有關專家的認可和贊許,同時更以其平民性而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推崇。因此,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引起了國內許多重要媒體的關注,比如新華社《半月談》和《瞭望》周刊的有關領導在看了我們的版面后,對我們能有如此恢弘的氣魄、辦出如此有品位的版面,始而感到震驚,繼而聽了我們的辦版宗旨后又表示由衷的敬佩;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中國經濟時報》、《工人日報》、《檢察日報》等評論部的稿件,應約而至。他們覺得,一個地方媒體,能有如此嚴肅的態度和如此宏大的氣魄關注一些重大的現實問題,比起他們來毫不遜色,實在可敬,他們甚至很樂意合作。《南方周末》、《北京青年報》、《新華日報》、《長江日報》、《華西都市報》等全國各地媒體的稿件紛至沓來。
經過不懈努力,我們的不少高端作者、專家教授、知名學者遍布全國高校及科研院所,比如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外交學院、中央黨校等,一旦有約,這些專家的稿件也源源不斷地如期到來。更讓我感動的是,許多熱心讀者的參與熱情也極為高漲,一次次的投稿,并熱切地了解投搞要求。一時間,全國各地各個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作者云集,稿件或郵寄、或傳真、或發E-mail,雪片似的飄進了編輯部。由于有了水平高、數量眾的作者群的加盟,版面質量迅速得到提升,刊發的文章隨即成為國內不少重要媒體轉載的對象,如《光明日報》、《報刊文摘》、《雜文選刊》、《雜文月刊》、《文摘報》等,有時一期刊物會同時選中我們同一版上的多篇評論。《一周觀察/時風眉批》成為知名度較高和轉載率較高的版面,其新聞評論也以它特有的品位而為國內媒體同行所認同。
一位讀者2001年4月9日在《大河報》上載文表達了對《大河報》新聞評論版的喜愛和深情。他說:“之所以感情深,緣于兩個版面文中所蘊含的‘愛’、‘理’、‘智’。于關注民生、熱點剖析、時弊抨擊的侃侃文字中,盡管作者風格各異,但字里行間總能真切感受到一種濃烈深厚的愛。在對丑惡現象的揭露抨擊中,蘊含著對正義、公道的呼喚和吶喊,對生存質量改善的殷切期待,對和諧美好的憧憬。”
做好媒體時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經歷了很多的挫折和磨難,可我們沒有因此而放棄探索和改革的勇氣。我們經過實戰的磨煉,掌握了方法,積累了經驗。我所負責的版面因其在全國同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成為《大河報》的品牌。由于報業競爭的殘酷和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大河報》的許多版面更迭改換十分頻繁,而新聞評論版卻以它特有的品位依然發出響亮的呼聲。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