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征日趨明顯。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日趨增強,社會價值觀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傾向。各種社會文化相互激蕩,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在這種形勢下,電視受眾已不再喜歡那種居高臨下、嚴肅宣教、純政治的“硬新聞”。那么,轉型期的電視新聞就應該適時改變策略,以一種平等的視角交流,讓新聞充盈著一種溫情脈脈的關懷,寓教于樂,使新聞軟化、故事化、社會化、娛樂化。淺析起來,筆者認為應有這樣一些特點。
一、著眼大局,電視新聞要強化傳播內容的指導性。
轉型時期,一方面,各項政策的放寬搞活,為個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使得人們的挫折感、危機感增強,社會流動的增加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高度地刺激著人們的心理極限,市場經濟又催生出了多種意識。西方思潮的涌入,使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生活狀態,對人自身的肯定是積極的,具有現代意義。
由于電視傳媒是社會意識的大熔爐,可以說具有非常廣泛的包容力。在形成輿論方面,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紛繁復雜的客觀事物和信息,應該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前提下,唱響時代歌,弘揚主旋律,結合自身的傳播特點,做好有選擇、有針對性、有重點的報道。在用事實說話的同時,切實做到事實的傾向性與輿論的傾向性一致,使公眾在接受新聞事實的同時,也認同和接受電視媒體所傳播的輿論。
具體到電視新聞來說,首先應該提倡人們通過熒屏逐漸培養正確的意識,在傳播信息、提供資訊、介紹方法時,可以明白地說就是要告訴受眾做什么、怎樣去做,明辨事理。其次就是要明快地鞭笞錯誤的意識。電視新聞完全可以將偏離社會規范、公共道德的行為公之于眾,喚起普遍的社會譴責,將那些違反社會公德者置于強大的輿論壓力之下,起到維護社會規范的作用。
二、批評報道、揭露性報道要把握好度。
“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這既是黨在轉型時期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方針,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但是,正面引導從來不排斥輿論監督,事實上,輿論監督是輿論引導的一個重要方面。
實施輿論監督,要做到有利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黨和政府改進工作,有利于人民群眾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作為電視媒體,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就要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分寸,增強輿論監督的說服力,事實應該十分準確,堅持輿論的客觀性,讓受眾自己獨立判斷是非曲直。實施輿論監督,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出以公心,從而增強輿論監督的公信力。
由于輿論監督的特點是收視率高、影響面大,因此,電視媒體就需要選擇政府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的重大問題,選擇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事例,去跟蹤報道,善始善終,真正能夠使問題比較圓滿地得到解決。要增強輿論監督的影響力,其中也存在一個改進方法、創新手段、把握好輿論監督報道的總量、密度和力度的問題。
如果熒屏上傳播過多的陰暗面和頻繁的災難,會讓受眾感到無望、驚恐、無助。倘若不厭其煩地渲染那些犯罪細節,會對社會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不可避免地產生某些負面影響,威脅社會的安全。那么,在輿論監督中,就應注意在選擇標準中掌握好這樣三條重要原則:1.政治立場;2.經濟利益;3.輿論監督中的新聞價值。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名揚天下,其成功的經驗很多,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在選擇標準時將這些重要因素完美地結合起來。自創辦之日起,就堅持以“政府關心、群眾關注、普遍存在”為選題標準,很好地發揮了輿論監督的作用。據央視節目收視率排行榜調查,《焦點訪談》僅次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收視率,成為家喻戶曉、受到廣泛關注的名牌欄目。
三、順應時代要求,實現電視新聞內容供給多元化。
改革開放前,可以說電視受眾的要求不高,只要按時有節目看就行,很少考慮質量優劣。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受眾思想觀念、興趣、愛好變化很大,人們從熒屏上所獲取的信息,也隨之變得多種多樣。特別是轉型期我國社會階層和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勢必出現價值觀的多元化,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必須迎合這種需求,實現播放內容供給的多元化。
綜合型節目要提供多樣化的信息。過去,不少人認為綜合型節目主要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個聲音,一種語調。但是,改版后的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各省市臺的衛視頻道《新聞聯播》,將全國及地方的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生活等各個方面最主要的大事綜合起來,集中報道。這樣,就可以讓受眾在短時間內了解和獲取到當天最主要的社會多維信息,做到事關全球、全國、全局的大事全知道。
電視新聞要向受眾示范正當權利的使用。由于轉型期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只有及時了解、把握并適應環境的變化,人們才能夠保證生存和發展。電視新聞正是通過傳遞信息讓大家了解社會的狀況,學會適應社會,同時大眾傳媒還具有很強的“移情”功能,人們通過接觸電視熒屏,可以暫時緩解壓力,擺脫種種不良情緒。
大眾傳播要“分眾化”,設置專業化新聞節目。從傳媒學的角度來說,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電視新聞要為受眾提供信息,就是為了減少受眾在社會中的各種不確定性,以此來提高人們的承受能力。比如,近幾年以敏銳、快捷、客觀、真實、生動走進城市平民生活的《都市報道》;以案說法、普及法律知識、推進法制化進程的《今日說法》;以反映市場準則、杠桿、規律、經濟改革豐碩成果的《經濟半小時》、《經濟大參考》;還有解析農業市場行情、反映農民心聲、傳遞農業科技信息的《每日農經》、《科技苑》等。總之,似雨后春筍般多元化新聞節目的出現,滿足了不同層面、不同需求受眾選擇收看新聞節目的需求,確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為河南電視臺主任記者)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