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之初,收禮、吃飯已算是很了不得的事;80年代則是利用價格雙軌制來倒買倒賣,利用批文免稅進口電器、汽車等,然后在市場高價賣出去;90年代開始透過圈地、賤賣國有資產、承包工程來收取回傭;近幾年則是金融腐敗的天下……《國際先驅導報》近日撰文分析中國的腐敗“演進”之路。
90年代前的腐敗:循序演進
對于李明(化名)來說,對腐敗有印象,是從他父親的一個朋友那里開始。“我小的時候,那位叔叔當糧食局長,由于那時候還是計劃經濟,糧食系統是熱門,許多人逢年過節都會給他家送禮,不過禮品和現在沒法比,都是點心、海鮮之類的東西。叔叔家吃不完,就分給我們家一些。但是,聽父親說,那已經屬于收受賄賂了,因為送禮的人都是有事相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叔叔的女兒結婚,一共擺了70來桌酒席,據說好多人都是聞風而來,想借此巴結領導。總之,那時候所謂的腐敗還不是很嚴重。”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腐敗現象也越來越多。據經濟學家楊帆回憶說,第一次在中國引起強烈震動的腐敗潮是由于價格雙軌制引起的。“1991年我在物價局,重工司所管7種價格,雙軌制價差每年700億,包括平板玻璃、煤炭、石油等。假設價差10%,一年70億就是灰色收入。以半合法形式流進有權力的人的腰包,當時產生巨大社會震蕩的主要原因就是雙軌制。原來想法是好的,問題在于權力不受制約又不公開化,你不能保證批條子的人不腐敗,這個時候你能怪誰啊,是怪設計者還是執行者?”
當時最先盛行的腐敗表現形式是倒批文,某些干部子弟利用關系、一些“勇敢分子”則通過行賄從領導機關拿到批文,然后去倒賣緊缺重要生產資料和進口商品,以“拿到批文就是錢”的方式導致了一部分人的暴富。
90年代后的腐敗:花樣翻新
90年代以來,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和中國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急劇增加,在這3項具有明顯時代色彩的項目中,許多人又成為了“先富起來的人”。
經濟學家鐘偉將圈地看成是新的價格雙軌制。他認為,在供地方面,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改革了供地政策,政府通過出讓國有土地收取土地出讓金;在征地方面,一切幾乎未變,各級政府仍然沿用計劃經濟的辦法低價甚至強行征地。左手通過權力低價征地,右手仍然是通過權力在以“市場化”的方法出讓土地,其實質,就是“賣你的地,掙我的錢;征得越狠,掙得越多。”而在此過程中,許多人都從中漁利,掘到了屬于自己的“第一桶金”。

接著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其產權壟斷定價和無序轉讓的問題也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不少國有企業轉眼間就被管理層或者其他人員收購,換了主人,走了工人。一個擁有數億資產的企業在短時間內通過商人賄賂官員,官員批準賤價轉讓,國有財產流失的邏輯,灰飛煙滅,轉化為一些腐敗分子的私人財產。
同樣是90年代以后,基礎設施工程的建設又帶來了工程腐敗。一位承包過大橋和高速公路的包工頭曾向筆者詳細解釋了包工過程中的腐敗流程。為了拿到一個工程,包工頭必須從上到下進行“打點”,在這一過程中花去大量的錢,而且費時費力。這位包工頭對筆者說:“我曾經請主管官員到北京洗過3000元一次的頭。”包工頭拿到工程后,為了找回損失,只好通過降低工程質量來賺回成本,“如果保質保量,我們就只能做虧本生意,一般就是保證不會出大事就可以了。”這樣,過段時間,像高速公路這樣的工程就會出問題,這時候,上至腐敗官員,下至包工頭都迎來又一次賺錢的機會,“損失的只有國家”。
近年的金融腐敗:“獨樹一幟”
近期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眾多的金融要案,和目前處于銀行改革的轉型期有很大的關系。
由于經濟發展迅速,需要融資的企業越來越多,因此有人說,完全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不會帶來金融腐敗,而只有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最容易出現這一類型的腐敗活動。
經濟學家巴曙松分析指出,我國的融資結構過分依賴于銀行業,企業離開了銀行就往往沒有其他的融資渠道,資本市場發展嚴重滯后,也增大了銀行腐敗的可能性。目前國有銀行改革中存在的一個隱憂,就是一些監管部門的控制力在下降,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的風險監控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案件頻發的時期。特別是此次國有銀行的人事改革,強調的是部門負責人的人事挑選權,這就可能使得一個部門、一個分支機構的幾乎所有干部,特別是主要業務崗位的干部,都是這個機構的負責人自行挑選的。這樣就在事實上進一步強化了國有銀行的“內部人控制”,使得一個單位缺乏必要的內部監控,很可能出現一個機構的“一把手”在缺乏制約的情況下為所欲為,甚至鋌而走險、以身試法的案例,中國銀行黑龍江分行高山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值得我們深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