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還有待于提高并購管理水平,并創造性地發展“中國式收購”。
海信并購科龍一案終于塵埃落定。然而,此次并購方式似乎與傳統的并購有所不同:在海信正式并購科龍的前8個月時間里,海信以“代理銷售”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全國銷售平臺協助科龍恢復市場銷售,并收取1%的代理費。這一方面,解決了科龍生存的燃眉之急;一方面,海信又降低了收購的成本和風險。這種雙贏或者說是三贏的并購結果(政府滿意),讓欲進行并購的中國本土企業又學會了一招。
啟示一:發現潛力股,培養其成為生力軍
一般企業最關心的被收購對象都是行業領先、有良好效益的企業。對于經營不善的企業往往考慮風險因素,退避三舍。這就要求企業對被并購對象要有全新認識和評估方法,要善于發現被并購對象的價值。比如,TeL發展空調業務也是通過收購卓越空調實現的。當時卓越空調已陷入停產狀態。而TeL早已看到該企業的潛在價值,以6025萬元將其收入囊中,然后進行改造。現在,TOL空調已連續三年成為中國本上市場增長最快的品牌,2005年,實現產值37億元人民幣。
啟示二:優化流程,降低風險
傳統的收購流程是:先確定并購原則,再尋找潛在對象,第三是進行意向洽談,第四是進行資料核實,第五是進行正式談判,第六是完成收購(有些需報政府部門審批)。第七步是進行整合,介入被收購企業的經營管理。這一過程往往耗時很長,等到收購完成時,可能外部市場環境和企業的價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并購效果不佳。甚至在此過程中會影響被并購企業的管理者與員工的士氣,造成人才流失,客戶流失,甚至企業機密遺失。
因此,如何縮短并購周期,就成了很多企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海信收購科龍,看起來周期也不短。然而,不同的是海信先進行的是收購完成后的工作,確保了被收購對象保值增值。如果海信先與科龍進行淡判,不用八個月,哪怕是兩個月,三個月,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啟示三:舉一反三,模式突破
海信通過協助科龍進行市場銷售,臣科龍得以生存和發展。那么,還有沒有其他手段,幫助被收購企業發展呢?殘們發現,海信其實也向科龍提供了商譽、資金和信息,也有管理人才的因素。因此,如果某一家中國企業希望自己的被收購企業發展壯大時,還可以提供人才、管理、培訓、技術,甚至客戶和訂單。無論是財務性收購企業還是戰略性收購企業,投資者都希望被并購的企業能夠增加價值,只不過是投入的市場與資源不同而已。如果有一家企業反向操作,把自己的新產品或者有競爭力的產品讓被收購的企業進行銷售,這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啟示四:收購創新,大有可為
收購一家企業,也是購買一件商品,只不過這件商品較為復雜而已。因此,企業完全可以借鑒購買商品的一些作法。比如,先試后買、以租代購、以貨易貨,甚至免費使用。比如,曾經一度興起的“零收購”,“1元收購。”海爾收購“休克魚”就是中國企業收購的創新,被哈弗商學院收入案例庫。海信收購科龍又是一大創新,目前在業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06年,長虹“入主”美菱時,也采取了類似的代銷模式。
目前,中國企業正在學習和實踐并購這門課程。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批中國企業通過并購成長起來,甚至運用“中國的智慧”與國外企業嫻熟的收購技巧相比,中國企業急待于提高并購管理水平,并且創造性地發展“中國式收購”。
責編/張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