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認識李玉琢的,當時知道他是“四通前高級副總裁”、“任正非得力的副手”,這種定位來自于道聽途說。對其理解的加深則是在此后的五年間,一個名氣和四通、華為無法相提并論的企業被他帶至國內行業第一的水平,不由你不肅然起敬,更為肅然起敬的是他作了很多傳奇事情,竟然幾乎毫無名氣;深刻了解則是在其從利德華福憤然辭職之后,有了空閑的時間,也有了講述的情景,了解了他18年的企業經理人經歷,這個東北漢子的人生脈絡在我的腦海里開始清晰起來。
一個人的故事要吸引人,尤其是想博取世人的矚目,需要具備兩個特征:一是人要有名;二是經歷復雜,幕后故事越多越好。以至于很多名為探求企業家經營之道的書最終成為講述“商道厚黑學”的書,平實有效的管理之道,解決企業實際生存問題的訣竅等等反而成了裝飾品,僅僅是一時熱鬧而已。
這兩點,李玉琢都不具備。就連李玉琢本人都承認。盡管他說自己人生的每個過程都是值得自豪的。
李玉琢的經歷其實非常簡單,也很清晰,和其本人的直腸子性格一樣,沒有什么彎彎。從中科院下海之后,先后服務過3個企業:四通、華為、利德華福。在前兩個企業中,一直充當 “救火隊員”的角色,執掌核心部門或者企業,將分內之事打理得井井有條,被老板和周邊的人們看作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但是由于其特立獨行,似乎總是不能被吸收進核心權力圈,一直在最高決策層的外圍打轉轉。直到51歲時,總算有機會親自執掌一個尚未參與市場競爭就敗下陣來的雛形企業——利德華福,在一片陌生的領域中,用了5年的時間,將之帶至行業第一名,并保持著極好的發展態勢。即便如此,最終還是難免“飛鳥盡,良弓藏”的人生命運。
職業生涯中,李玉琢有四次辭職或者“被辭”的經歷,這是其人生的四大節點。四個節點,有一點是相似的,都是他去意已決,而且差不多均是“甩門而去”。離開中科院時,摔了上級領導的電話;離開四通時,電話通知段永基,使得老段半天回不過味來;離開華為,惹得強人任正非雷霆大怒;離開利德華福,更是以一句“老子不伺候了”作為最精辟的總結語。
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的區別還在于,后者的成功往往更需要機遇和伯樂的賞識,成就的大小往往取決于空間的大小,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是獲得信任。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作為職業經理人,李玉琢做得很到位??墒牵脖臼麓蟆⑿愿窆⒅?、品行端正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忠于事,而不是忠于人。李玉琢就是這樣。這個優秀的品質成為其進一步上升的障礙。
離開利德華福,他的“氣”最大,是因為在把這個企業帶到國內第一之后,李玉琢還有更大的夢想,可是這個夢想與出資人的前景設計嚴重沖突,因此產生了激烈的、以李玉琢的性格難以調和的矛盾,結果是他的被迫離開。
我更愿意相信,李玉琢內心的遺憾不是沒有成為有名有產的企業家,而是一直沒有機會將自己所服務的企業帶至一個他自己心目中應有的高度。然而,他的經歷,是另一種精彩,同樣值得細細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