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蓮,又名韶子,為木棉科榴蓮屬,熱帶、亞熱帶常綠喬木,是一種具有熱帶、亞熱帶特色的水果。原產馬來西亞,現東南亞各國、非洲和美洲中南部地區也有種植。
榴蓮樹高可達20多米,其果呈長圓形,黃綠色,狀如椰子,外殼遍長果刺,大的單果可達1~2公斤,果肉呈黃色,黏性多汁,酸軟味甜,似有雪糕味道,其氣味濃烈,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之感,游人初識往往掩鼻而過。在馬來西亞榴蓮素有“百果之王”之美稱。有人說它是水果中的臭豆腐,愛吃的能品嘗到其香甜,贊美它滑似奶膏,齒頰留香,垂涎欲滴,愛之如命;不愛吃的,只聞其臭如貓屎,遠遠避之。
榴蓮在馬來語中稱“durian”意即刺果,被華人誤讀成榴蓮。說起榴蓮的名字,還有一段傳說呢。
我國明朝航海家鄭和下西洋,船隊到了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一帶)時,官兵水土不服,且多患思鄉之病,不愿繼續前行,登島后,發現一種水果,開始眾人不敢食,鄭和就和大家一起品嘗起來,結果多數人贊賞不已,竟把思鄉念頭淡化了。鄭和見此果能果腹,又解鄉愁,使人流連忘返,就稱其為“流連”。后來輾轉演變成了“榴蓮”傳于后世。
榴蓮七八分熟以后即可食用,此時異味較少。可用刀從榴蓮殼上隱約可見的裂縫中剖開,小心取出果肉。吃榴蓮還有章法,果肉取出后要放在冷鹽水中浸泡少許時候,然后方可入口。
據科學測定,榴蓮果肉含淀粉11%、糖13%、蛋白質3%,還有維生素C、B、果胺和多種微量元素等,營養十分豐富。馬來西亞、泰國人病后、婦女產后均以榴蓮補養身體,其果殼煮骨頭湯是很好的滋補品,泰國有一句民諺:“榴蓮出,紗籠脫”,意思是姑娘們寧愿脫掉裙子賣掉也要買榴蓮來吃。
榴蓮的藥用價值也不可小覷,其味甘無毒,主治暴痢和心腹冷氣。古籍記載它能“止渴解煩、安神益氣,令人悅澤”,“補中益氣,令人不饑,輕健”。樹的汁液和葉子也入藥,能消腫解毒;葉子和樹皮曬干磨成粉可敷創傷,是一種有效的急救止血藥。
現代醫學研究,從榴蓮汁液和果皮中提取出的蛋白水解酶,臨床可作抗水腫和消炎藥??诜竽芗訌婓w內纖維蛋白的水解,能將血液凝塊溶解,改善體液的局部循環,從而使炎癥和水腫消除。榴蓮蛋白酶與抗菌素、化療藥物并用,能促進藥物對病灶的滲透,可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炎癥、水腫、血栓等癥,如支氣管炎、急性肺炎、乳腺炎、視網膜炎等。
雖說榴蓮有益于身體健康,但并非適合所有人食用。因其含糖和膽固醇較多,因而糖尿病人、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應忌食或少食。尤其不能與酒同食,因酒精與果肉中某種成分會發生毒性反應。從中醫角度來看,榴蓮性質熱而滯,喉痛、咳嗽、感冒、陰虛體質、氣管敏感者均不宜多食榴蓮。老年人應特別注意,榴蓮果汁粘稠,易阻塞咽喉、氣管引起窒息,故老人須少吃、慢吃。且榴蓮難保存,摘下后隔一夜就差了味道,兩三天就會爛掉。這也是我國北方市場上少見榴蓮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