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其實“無湯也不成席”。古今中外,膳食各有所長,對湯的感悟自然各有千秋,但湯對于吃飯,是無論如何也少不得的。四川有句老話說得好:“肉管三天,湯管一切。”意思是說無論什么東西,它熬出的湯永遠比其本身有營養。
我國南方,尤其是廣東,由于天氣炎熱流汗多,體內水分損失也較多,人們都把湯作為每餐的必需品。特別是排骨湯、魚頭湯,這些含有豐富鈣質的湯,更是受人們的歡迎。有些人不但要每餐喝營養豐富的湯,而且經常還要在熬湯時,加入北芪、黨參、紅棗、蓮子、百合、山藥等滋補中藥。然而,喝滋補湯還是要因人而異的。比如北芪偏于熱性且有止汗作用,若天熱或上火時是不能食用的。如果胃腸飽脹,大便干結,還用蓮子百合煮湯飲用,不但胃腸更加飽脹,而且飲食減少,飯也不能吃了。有胃腸飽脹或食量減少的癥狀時,排骨湯、骨頭湯也不能多喝,骨湯中含有難于消化吸收的鈣質,而且湯水易于沖淡胃液,因而影響消化功能。
在西方各國中,美國人最愛喝湯。據統計,美國人一年要喝去一百億碗湯,96%的美國家庭三天起碼要喝一次湯。不過比起中國南方人來未免是“小巫見大巫”了——大多數中國家庭每天都要做湯。幾乎所有的民族都認為,湯對維護健康、保持和增強體力大有裨益。無論走到哪里,人們都說“喝湯補身”。在日本,至今還認為海帶湯有非凡的特效,因此產婦分娩后首先喝海帶湯。在朝鮮,人們把蛇肉湯視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靈丹妙藥,并認為它能使人長壽;蘇格蘭人患了感冒就喝麻雀洋蔥湯,據說十分靈驗。
喝湯應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氣候,適時適量選擇飲用,尤其是配上中藥的湯類,更要慎重,才能起到調養身體的目的。如寒冬到了,應喝羊肉湯等溫補的湯類,可滋補身體,但陰虛火旺的人則不宜食用。在炎熱的夏天,則不宜飲用這些溫熱湯類,應選擇排骨湯或蘿卜湯、冬瓜湯、綠豆湯等素湯。陰虛火旺的人,可以選用蓮子百合山藥等清補涼潤的湯類。
另外,很多人在喝湯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
誤區1:喝湯不吃渣
有人認為,用各種主輔原料煮的湯,尤其是煨得時間長的,湯很濃,味很鮮,湯中的“渣”嚼之乏味,以為營養成分都到湯里去了,故只喝湯而不吃“渣”。有人做過試驗,用魚、雞、牛肉等高蛋白食品煮6小時后,看上去湯已經發白,很濃,但蛋白質的溶出率卻只有6%~15%,即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顯然,只喝湯不吃其中內容物是極大的浪費,久而久之還會導致營養不良。其實,經過長時間燒煮的湯,其“渣”中的蛋白質已被充分水解,結構變得疏松,口感雖然不太好,但其中的肽類、氨基酸更利于人體的消化吸收。因此,除了吃流質的人以外,應提倡湯與內容物一起吃下去。
誤區2:愛喝“獨味湯”
有的人喜歡喝單味黑魚湯、鯽魚湯、排骨湯、清燉母雞湯等,以為這樣的湯味道純正,營養好。其實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是不全面的,因此,應提倡用幾種動物與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湯,不但可使味道更鮮美,也使營養更加全面。
誤區3:喝太燙的湯
有的人偏愛喝滾燙的湯,然而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 ℃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雖然燙傷后人體有自行修復的功能,但反復損傷又反復修復極易導致上消化道黏膜惡變。經過調查,喜吃燙食者食道癌的發病率很高,因此,進餐時喝50 ℃以下的湯是適宜的。
誤區4:飯后喝湯
有的人是在把飯和菜都吃下肚后再喝一大碗湯,這是一種有損健康的吃法。因為最后喝下的湯會把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釋,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正確的吃法是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先潤滑一下,以減少干硬食品對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并促進消化腺分泌,起到開胃的作用。飯中適量喝湯也有利于食物與消化液的攪拌混和。對于需減肥的人,飯前及飯中喝較多的湯可提前產生飽腹感,利于飲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