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因超凡出塵、不慕名利的道德情操,由古至今,被視作世外高人。孟浩然,盛唐人士,我國著名詩人,才情滿腹卻淡泊名利,甘居田園,后人喻為隱士典范。
細晶唐詩,作詩者多集功名利祿于一身。難道真如聞一多先生所說,唐代詩人都有登仕狂,獨浩然超然物外。不盡然。據(舊唐書)記載,孟浩然四十歲時曾到京師應進士,因故未能考取。而隨后發生的趣事則相當有意思。正待盂浩然準備返歸故里,到王維家辭行時,巧遇唐玄宗。天子設宴,孟浩然自是開懷暢飲,在席間更是乘酒興吟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不滿心聲。聞得此言,龍顏不悅,朕從未得知你求過仕,又從何棄你?至此,盂浩然由不第而真隱。
真隱后的盂浩然如閑云野鶴般的灑脫自在,足跡遍于江淮吳越等風景佳處。嘯傲山林、縱跡江湖的歲月里,盂浩然與田園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滿目風景與胸中的怡然心境融合.化作一首首清新淡遠的雋永詩句。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多年的游歷生涯漸漸勾起了盂浩然的濃濃思鄉之情。揮淚灑別好友張九齡的極力挽留,盂浩然回到了襄陽,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鹿門山下。他熱愛故土,離不開故土上的田園、美景。
孟浩然還深愛著他的朋友。見到專程看望自己的老友王昌齡,盂浩然不顧背上生疽的痛苦,不顧禁食魚蝦的醫囑,與老友飲酒吟詩,談古論今,相聚的歡樂與激情如同熱焰般蒸騰。無奈天有不測風云,盂浩然的箸筷無意間觸動了致命的一盤鮮魚——相聚成為永訣。在清風送爽的田園一隅,在知心朋友的臂彎中,一代詩宗含笑告別人間,時年52歲。
“我愛盂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這首贈孟浩然的詩,或可代表世人對他為人,才學的敬仰。
責任編輯 無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