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5至26日,中共浙江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根據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總結近年來推進依法治省的實踐經驗,作出了《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建設法治浙江的決定》。這是中共浙江省委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繼“八八戰略”、“平安浙江”和文化大省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以后,提出的又一重要戰略決策。
建設“法治浙江”和“八八戰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一起,構成浙江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4個方面構成了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我們不妨從“法治浙江”建設與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全面建設“平安浙江”、加快建設文化大省之間的關系角度,來深刻理解“法治浙江”戰略的出臺背景。
“法治浙江”:為 “八八戰略”提供制度保障
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圍繞加快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作出了進一步發揮“八個優勢”、推進“八項舉措”的重大決策和整體部署。“八八戰略” 的實施,不僅使浙江在經歷了資源要素嚴重制約、非典疫情和臺風等災害多次侵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的種種陣痛和經濟增長幅度放緩的“成長中的煩惱”之后,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而且全面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向經濟大省的轉變,從而為在2010年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在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盡管“八八戰略”的實施推動了浙江經濟的發展和前進,但是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則必須通過“法治浙江”來提供制度保障。這種保障,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大方面:
一是體現在通過依法保障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尤其是通過法律手段促進民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其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在法治化的進程中進一步提升浙江的體制優勢;
二是體現在通過立法強化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在法治化進程中進一步提升浙江的產業優勢;
三是體現在通過改革現有城鄉二元結構的相關體制,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法治化進程中進一步提升浙江的城鄉協調優勢;
四是體現在通過建立健全保護生態資源的各種制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打造“綠色浙江”,在法治化進程中進一步提升浙江的生態優勢;
五是體現在通過加強信用制度建設,在法治化進程中進一步提升浙江的環境優勢。
“法治浙江”:是實現“平安浙江”的有效途徑
2004年年初,在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上,省委書記習近平提出了建設“平安浙江”的要求。時隔不久,我省發生了海寧市黃灣鎮五豐村死亡40人的特大火災事故和嵊州、新昌、永康等地娛樂場所內的色情表演事件,這使省委更深刻地認識到,沒有平安的浙江,就沒有全面小康的浙江;沒有和諧穩定的浙江,就沒有繁榮富裕的浙江。
為此,2004年5月召開的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建設“平安浙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決定》,對“平安浙江”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促進我省經濟更加發展、政治更加穩定、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安康的總體目標和確保社會政治穩定、確保治安狀況良好、確保經濟運行穩健、確保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確保社會公共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的具體目標。為保證“平安浙江”建設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省委成立了“平安浙江”建設領導小組,著手制訂創建平安市縣的考核辦法,力爭通過若干年努力,使全省絕大多數市縣達到平安市縣創建標準。
“一石激起千層浪”。省委建設“平安浙江”的決策部署,在省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全省干部群眾好評如潮,中央主要領導作出重要批示,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目前,“平安浙江”建設各項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為什么在全面建設“平安浙江”的同時,還要提出建設法治浙江?個中緣由,在于“法治浙江”比“平安浙江”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法治浙江”建設的一個重要著眼點,就在于不斷深化“平安浙江”建設,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實現長久的平安。
與“平安浙江”相比,“法治浙江”更側重于遵循公平正義的理念,安排、設置浙江范圍內的公權力之間、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以及私權利之間的各種關系,并使其能夠穩定化、制度化、程序化,它強調各種制度的建構和遵循。而“平安浙江”則側重于社會穩定和諧的狀態,強調一種良好狀態的實現。
與“平安浙江”相比,“法治浙江”更需要理性文化作為其文化基礎,法治所需要的文化基礎包括科學精神、人權思想、公民意識、權利觀念等等。沒有這些理性的文化要素,“法治浙江”既無法建立,也無法維持。而“平安浙江”的實現則與這些理性文化要素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同時,“法治浙江”只有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一方面,市場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契約關系和契約觀念是法治生成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法治同商品經濟、契約觀念、權利自由三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達造就了浙江的市民社會,市民構成了法治的主要消費者,市民社會的各種自治性組織的建立和完善對公權力的行使形成了有力的監督和制約,也為法治的生成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浙江就沒有法治的浙江。
“法治浙江”也只有在民主政治社會中才能實現。法治的實質是對政府權力的控制,“法治浙江”的實質和核心也在于對浙江各級政府權力的控制,這就要求浙江在黨的領導下,通過人大制度、政協制度以及完善的監督機制,確保各級政府的權力受到人大的監督,受到程序的制約,受到人民權利的約束,受到司法的審查。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一個民主的浙江就沒有一個法治的浙江。
在現代社會,只有法治才能保證長久的平安,法治是實現浙江長治久安的根本路徑。這就是中共浙江省委在全面建設“平安浙江”的同時,還需要將建設法治浙江作為重大戰略的根本緣由。
“法治浙江”:有助于立體推進文化大省建設
2005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屆全體(擴大)會議作出了《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建設的決定》,確立了從增強先進文化凝聚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入手,重點實施文明素質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產業促進工程、產業陣地工程、文化傳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項工程”,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強省、衛生強省、體育強省等“四個強省”的總體目標,研究制定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設的主要舉措,對加快文化大省建設、增強浙江文化軟實力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部署。
自省委作出加快文化大省建設的決策以來,浙江各級黨委、政府對文化大省建設高度重視,形成了廣泛的共識。“法治浙江”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有助于立體推進文化大省建設。
一是建成文化成果的生成機制。文化成果的生成機制建設,需要我們在把握文化發展的總方向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逐步放開市場準入,調整文化生產經營的行政許可結構;需要我們將實施法律調控和監管的重點調整到生產、流通環節;需要我們減少行政對文化產業的不當干預,尊重私權,重視人的價值,培育文化中介機構、行業協會,支持行業自律。而這些都是“法治浙江”戰略的題中之義。
二是建立文化產業的培育機制。文化既置身于市場經濟之中而表現為文化產業,又游離于市場經濟之外而成為公益事業。在促進文化發展的法治化進程中,對立法設計與制度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浙江”戰略在文化產業的培育機制的建設上,呈現出三大功能,即通過制定與完善適法程序,使本應法定的內部程序(指未公開的程序)外部化(指規范化并公開);通過界定與明晰各執法主體的法定職能,解決實踐中較為突出的部門之間執法爭利或相互扯皮現象;通過建立外部的法律實施監督機制,以實現多主體多渠道的監督體系。這三大功能的充分發揮過程,就是科學配置文化領域的法治資源、推進文化產業走上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的過程。
三是建立文化權益的保護分配機制。文化權利具有其特殊性,在其生成方法、價值評估、非物形態、流通模式等方面,決定了其在權能上特有的法律屬性。這就需要我們對各類文化權益進行不同位階和優先順序的梳理,按不同權屬予以不同的保護,并能正確處理不同權屬之間的沖突。針對文化存在內容、服務對象、承受主體等,進一步保護文化權利、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建立多元的利益分配機制。盡管文化權益的保護分配機制的建立主要依賴于國家法層面,但毫無疑問,“法治浙江”建設在其中亦有不小的作為空間。
四是建立文化主體的爭端解決機制。爭端解決是利益保護的關鍵。浙江作為內生性強、開放度高、市場主體活躍的經濟大省,亟待建立與完善多元化的爭端解決機制,真正起到法治的預期、安撫、救濟等功能。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法治浙江”戰略雖然是中共浙江省委在總結近年來依法治省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但決非依法治省的簡單翻版和重復。在依法治省的話語體系下,法律僅僅是治理的一種手段,尚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而現在所提出的“法治浙江”,不僅被視為是一項推動浙江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發展戰略,而且在理念上更加接近于“權利本位”、“權力至上”、“程序至上”等法治精神,且不再把法律視為僅僅是實現某種目標的一種手段。總之,“法治浙江”是依法治省的深化和發展。它的提出,是地方法治建設理論上的一個飛躍。
鏈接:建設“法治浙江”重點抓好十方面工作
1、提高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2、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3、加強地方立法,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規體系;
4、全面實行依法行政,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5、堅持司法公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6、深入開展普法教育,著力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7、建立健全監督體系,規范公共權力運作;
8、加強推進科學發展的法制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9、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的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10、堅持法治與德治并舉,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