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10日起,國家鐵路貨物統一運價將由現行平均每噸每公里8.61分,調整至每噸每公里9.05分。據報道,對鐵路貨物運價進行調整,是為了緩解鐵路貨運價格偏低的矛盾。
“鐵老大”聲稱上調貨物運價是因為“鐵路貨運價格偏低”,那么我想問,這個“偏低”是相對于什么而言?總不至于要“與國際接軌”,拿美國鐵路的貨物運價作比照吧?我想不會,“鐵老大”再橫再不講理,也不會不明白我們的鐵路是國有的,鐵路運輸企業也是國有的,更不會不明白,我們與美國的經濟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那么是拿鐵路客運價格作比照,才覺得鐵路貨運價格偏低?鐵路客運價格是夠高的,利潤夠豐厚,“鐵老大”因此賺得盆溢缽滿。因為鐵路客運賺得了暴利,所以鐵路貨運也要賺得暴利,否則就是價格“偏低”,就要漲價,這顯然是壟斷者的霸道邏輯。而我們這些消費者的邏輯則是,作為壟斷行業,鐵路行業不該獲取暴利,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都不該只想著如何更多地賺錢。既然鐵路客運目前存在暴利,就應該降低客運價格,讓利于民,而不是將貨運也變成獲取暴利的工具。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目前的鐵路貨運價格與其成本相比,價格偏低,即目前的貨運價格已讓“鐵老大”在貨物運輸上收不抵支,造成虧損。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鐵老大”上調貨運價格,似乎可以理解。但這里依然有兩個前提:其一,必須公開鐵路貨運的成本,讓老百姓了解“鐵老大”到底虧本沒有,而且鐵路貨運的成本到底是多少,不能由“鐵老大”自說自話,得有權威部門(如審計部門)的審計;其二,“鐵老大”必須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提高行業效率、盡可能節約成本為前提,不能將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以及“福利腐敗”帶來的成本上升,作為鐵路貨運價格上調的理由。換言之,“鐵老大”應先想辦法降低鐵路貨運成本,如果仍收不抵支,才可以考慮提高貨運價格。
“鐵老大”這次上調貨運價格,既沒有公布詳細的成本帳、收益帳,也沒有就上調幅度作出任何解釋,更沒有說明如何完善管理、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因此我不得不對此舉的正當性表示懷疑——“鐵老大”上調貨物運價到底憑什么?
可以想見,鐵路貨運價格的上漲,必將引起連鎖反應,很多通過鐵路運輸的貨物的價格必將隨之上漲,并帶動其他物資和生活消費品一起漲價。近些年來,眾多國有壟斷企業(行業)提供的產品、服務不斷漲價,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消費指數上漲、國內物價總水平上漲的“罪魁禍首”,老百姓收入增長的很大一部分,都被國有壟斷企業(行業)掠奪去了。這也許正是老百姓對國有壟斷企業(行業)怨聲載道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