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浙江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并將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出臺,對于加強我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該條例針對我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中面臨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作了許多新的規定,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的力度和手段,強化和落實政府部門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中的職責,注重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是對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細化和補充,有關規定更為具體,增強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列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條例第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年度目標管理,并作為政府主要負責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世界銀行在1997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指出,每一個政府的核心使命包括五項最基本的責任,保護環境乃是其中之一。環境問題是通過市場機制所無法解決的,政府掌握公共權力并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決定了其在環境保護中的職責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組織、團體所無法替代的。條例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明確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納入環保年度目標管理,并作為政府主要負責人考核的重要內容。這一規定,對于克服單一以GDP作為政績考核主要標準的弊端,引起政府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重視,促進和實現我省經濟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加大政府財政對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投入
由于環境保護關系到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政府不僅責無旁貸地承擔環境保護的職責,同時還應對環境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和保證。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增加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給予財政和政策支持,承擔染疫畜禽和為防止疫病傳播在一定區域內捕殺的畜禽處理費用。同時,在無明確責任人或者責任人喪失責任能力的情況下,承擔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處置費用、收繳的假冒偽劣物品的處置費用、危險廢物的處置費用。此外,條例還規定,因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造成嚴重人身傷害,無法確定責任人或者責任人喪失責任能力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給予適當補償。
加強土壤污染的防治
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規劃,組織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被污染土壤實行環境風險評估和修復制度,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處置費用由造成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承擔。這一規定,是針對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我省一些地方業已造成對土壤嚴重污染,以及在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出現如何清理和處置被污染土壤的問題設立的。條例從防和治兩個方面作了規定,并明確了污染土壤的評估和修復制度以及清理和處置費用的承擔,這一規定在國內的地方立法中尚屬首創,對于加強我省土壤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建立和完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舉報制度
公眾的知情權是公民監督環境保護工作,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參與環境法律法規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條例為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規定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固體廢物排放數量、污染情況及處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發布固體廢物的種類、產生量、處置狀況等信息。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詢系統,為公眾查詢和獲取有關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務。
固體廢物種類繁多,涉及面廣,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環境工作僅靠環境保護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發動群眾,調動群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為此,條例規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舉報制度,并對為查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重大違法行為提供主要線索或者證據的舉報人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給予財政補助
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貯存、運輸、處置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個薄弱環節,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條例從我省農村的實際出發,在總結實踐中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規定農村生活垃圾的清掃、收集、運輸和處置實行“村收集、鄉鎮中轉、縣(市、區)處置”的原則。同時,考慮到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條件較差,因此,規定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費用由政府給予財政補助和支持。
規范電子廢物拆解和利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問題日益突出,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電子廢物處置制度,在國家尚未立法的情況下,條例對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作出了一些原則性規定,包括電子廢物的產生者承擔污染防治責任,建立電子廢物經營情況登記制和回收制度等內容。我省臺州路橋等地固體廢物拆解業(主要從事電子廢物的拆解)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情形,群眾反應強烈,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又缺乏明確的執法依據。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條例規定,從事電子廢物拆解、利用經營活動需具備一定的條件,不具備條件從事電子廢物拆解、利用經營活動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條例還規定,從事廢塑料、廢布料回收利用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在回收利用過程中應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環境。對回收利用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的,條例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