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云南電視臺《民生關注》節目報道,云南省彝良縣政府建設局對某地塊拆遷前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居民都贊成拆遷方案。當政府部門作出決策實施拆遷時,卻遭到許多住戶的阻撓,有的住戶還將有關情況向媒體舉報。后據記者調查了解,當初民意調查時,該縣建設局僅印制了50份調查表,回收上來的不過10多張。
如此簡單而草率完成的民意調查,由此得出的結論可想而知。說這樣的民調是“民主秀”,一點也不為過。近年來,各種名目的民意調查呈方興未艾之勢,政府部門將民調引入日常決策也漸成風尚。
應當說,開展民意調查的初衷是良好的,對于促進政府部門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我們對其推廣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偏差也應當有足夠的預警。例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預設調查結論。即調查者已經先期得出了結論,而調查只不過是要證明這個結論。這種利用人們對民意調查的信任,而故意歪曲事實的做法,甚至可以說是以民調為名行強奸民意之實。文中報道的拆遷民意調查就是典型的例證。試想,政府以這樣的民意調查結果作為拆遷決策的依據,豈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又豈能在實踐中順利推行?
民意調查的目的,是為決策機關提供參考依據。當前,民調機構的非獨立性,是導致民調公信力不強、不為公眾所認可的最重要原因。目前我國的民調機構多屬“官辦”,設在政府統計部門的居多。這種機構設置的好處是經費有保障、人員有編制,無“后顧之憂”,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那就是民調行為和民調結果容易受到政府部門意愿的左右,民調機構也往往主動為政府事先決策的“合理性”尋找“民意支撐”。這樣的民意調查,其結果的真實性必然要大打折扣。
在民意調查開展比較成功的國家,除了政府部門自設的民調中心外,更多的是獨立于政府的商業調查公司。商業調查公司出賣的是調查結論,真實、客觀的調查結論就是其商業信譽。因此,維護其調查結論的真實性、客觀性也就是維護商業信譽、進而維護其生存之本的本能之舉。筆者認為,我國的民意調查也可以借鑒這些有益經驗,在政府民意調查機構之外,鼓勵和培育更多的民間民意調查機構。而政府的責任是對這些調查機構和調查活動進行監督與規范。在健康的軌道上多向發展的民意調查,不僅是對政府民調的有益補充,也是提升政治民主化水平的必然趨勢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