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原文】
風箏
馮詩然
家中的櫥柜頂上有一只風箏,擺在那里很久了。(開篇點題,合乎常規,但也不免老套。)那是最普通的一種風箏——沙燕,風箏面上被孩提時的我涂滿了幼稚的色彩(以“幼稚”形容色彩,很是傳神),盡管那時候我還頗費了一番心機(“心機”雖然也有“心思”的意思,但通常為貶義,用在這里不妥),但看上去仍不免令人發笑。線軸早就遺失了,只留下那風箏,被我遺忘在角落里。
(第一段描寫被遺忘的“風箏”,為下文抒情言志作鋪墊,有必要。)
春天也沒打個招呼,冒冒失失地就趕來了,把我弄了個措手不及。(巧用擬人手法,十分生動。)今天下午,我騎車經過街心廣場,天空中五顏六色的風箏赫然呈現在我眼前。廣場邊的草坪上有身體硬朗的老人,也有蹣跚學步的孩子——他們仰望著天上的風箏,那么專注,小心翼翼地放線、收線,只盼望風箏飛得高些,竟然全不顧還帶著絲絲涼意的東風。花兒沒開,草兒沒綠,卻讓人驚覺春天早已來臨。風箏放起來了,這隨著春風而來的使者,帶來了春天的消息。
(本段敘述眼前的風箏,最好與上段的位置互換:觸景生情,由現實引出往事,似乎更合乎邏輯;且與下段銜接得更加緊密。)
我一口氣奔回家,取下那只灰頭土臉的風箏,拂去了舊年的塵埃,細細地端詳著它,心底涌起了一陣悸動,想為春天的到來而歡呼,想奔出門外讓我的沙燕也加入報春的行列,想拋開一切瑣事去感受馬路邊、公園里、田野上的春,想丟棄所有的條條框框去體驗心情的春天。
(由自然界的春天過渡到“心情的春天”,巧妙而自然。)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不再對新奇事物大呼小叫,不再對時節輪回感興趣,甚至不再鐘愛出游,不再喜愛攥著線軸、一副頑皮模樣的自己。現在終于明白(“明白”得太快了,缺乏必要的說明)這些年來自己缺少了什么,是童真,是活潑,是原原本本的自我。照片上那個扎著沖天辮、齜著牙、卷著褲腿站在海灘邊的小丫頭是酷愛夏天的,夏天的火熱,夏天的直爽,夏天一切的一切都使她為之傾倒。(這幅“夏天”的照片與“春天”的風箏聯系不大,宜作修改。)而現在提筆寫文章的女孩子卻變了,她和媽媽一同散步,媽媽說:“我喜歡春天,春天孕育著大地,孕育著生活,萬物復蘇,初生的季節是很容易讓人心曠神怡的,也許這是做母親的特性。”(與媽媽散步的情節出現得突然,給人不真實的感覺。媽媽的話似有所指,但也不夠明確。)她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心里卻同意了。她割舍不下對夏天的留戀(與前面“不再對時節輪回感興趣”似不相符),但對春天她又準備開始一段新的故事。也許,這就叫成長。
望著手中的風箏,我沉默了。回首夏天的日子,過得好慢好慢,留住了我童年的全部快樂;而春天的美卻只在一瞬間,我不清楚這是否預示著青春的美麗也同樣短暫,但無論如何,這只記錄著我成長經歷的風箏已經提醒了我——別忘了“珍惜”。(畫線的語句值得推敲:在春天里放風箏,也應該屬于“童年的快樂”;從上文看,“春天的美”似乎更像是代表童年的短暫,而不是“青春的美麗也同樣短暫”。)
春天來了,找個時間,咱們去放風箏。(結尾余韻悠長,很有親和力。)
【總 評】
作為一篇習作,本文也不乏值得肯定之處。比如,文章構思新穎,作者描寫春天的來臨,沒有寫花兒草兒,而是將視線聚焦到天空中那五顏六色的風箏,把它當作春天的使者,可謂別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此外,文章敘述流暢,娓娓道來,舒緩從容,張弛有度,文從字順,沒有什么語病,體現了較強的文字基本功。
但本文也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思路不連貫,照應不周密。本文題為“風箏”,理應把“風箏”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作者的意圖似乎也是如此。正如文章第二段所說,“風箏”本是春天的使者,但是,在圍繞“風箏”敘述的過程中,作者卻節外生枝,花了不少筆墨描寫自己“扎著沖天辮,齜著牙,卷著褲腿站在海灘邊”的夏天的照片,并且強調自己是如何地“酷愛夏天”,為夏天的一切而“傾倒”。這顯然游離于文章的主題之外。另外,文中寫到自己和媽媽一起散步的情節,這在上下文中也缺少必要的鋪墊和照應,顯得非常突兀,有“為文而造情”之嫌,不夠真實可信。
二、中心不鮮明,主題不突出。從整體上看,文章是觸景生情,由春天的風箏而觸發一點人生的感悟。從文章前半部分看,作者似乎意在表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童真”、“活潑”、“原原本本的自我”的失落的遺憾,并且試圖重新找回曾經擁有的這一切;但文章的倒數第二段又好像提醒自己要“珍惜”——是珍惜春天,還是夏天?是珍惜童年,還是青春?作者的意圖讓人難以捉摸。文中的“春天”和“夏天”似乎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但這種象征意義又比較混亂:如果是“春天”象征著純真童年,但文章又說“春天的美卻只在一瞬間,我不清楚這是否預示著青春的美麗也同樣短暫”;如果說“夏天”象征著火熱青春,但照片上夏天的“我”分明是個“小丫頭”,并且文中還說“夏天的日子……留住了我童年的全部快樂”。總之,文章的中心欠明確。
【升格作文】
誰,藏起我的風箏?
(題目改為問句,新穎別致,增添了吸引力。)
○安徽省樅陽縣橫埠中學408班 馮詩然
春天也沒打個招呼,冒冒失失地就趕來了,把我弄了個措手不及。這天下午放學回家,我騎車經過街心廣場,天空中五顏六色的風箏赫然呈現在我眼前。廣場邊的草坪上有身體硬朗的老人,也有蹣跚學步的孩子,他們仰望著天上的風箏,那么專注,小心翼翼地放線、收線,只盼望風箏飛得高些,竟然全不顧還帶著絲絲涼意的東風。花兒沒開,草兒才綠,卻讓人驚覺春天已經來臨。風箏放起來了,這隨著春風而來的使者,帶來了春天的消息。
(與原文相比,調整了段落的順序,更加合情合理。)
記得家中的櫥柜頂上也有一只風箏,擺在那里很久了。原來還是嶄新的,現在卻落滿了灰塵,沒有了生氣。那是最普通的一種風箏——沙燕,風箏面上被孩提時的我涂滿了各種笨拙幼稚的色彩。那時候,我還頗費了一番心思,現在看上去不免令人發笑。線軸早就遺失了,只留下那風箏,被我遺忘在角落里。取下那只灰頭土臉的風箏,拂去了隔年的塵埃,細細地端詳著它,心底涌起了一陣悸動,想為春天的到來而歡呼,想奔出門外讓我的沙燕也加入報春的行列,想拋開一切瑣事去感受馬路邊、公園里、田野上的春,想丟棄所有的條條框框去體驗心情的春天。可是,我做不到。(加上這句話,體現了思想與行為的矛盾,設置了懸念,推動情節的發展。)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承上啟下,過渡自然),我不再對新奇事物大呼小叫,不再對時節輪回感興趣,甚至不再鐘愛出游,不再喜愛攥著線軸、一副頑皮模樣的自己。照片上那個扎著沖天辮、仰著頭、手里牽著長長的麻線,笑容像花一樣燦爛的小丫頭(把“小丫頭”從夏天海灘邊轉移到春天藍天下,扣緊了題目),現在到哪里去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鏡子里的那個中學生,聽話懂事、少年老成、舉動適宜、言談得體,是老師的好學生,是爸媽的好女兒,不再跳著蹦著走路,不再笑著叫著說話,臉上寫滿了成熟與矜持,眼里卻流露出無奈與困惑:是誰,藏起了我的風箏?難道,這就是成長的代價?(現在的“我”與童年的“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變化之大,令人震驚。自然引出兩個疑問,發人深省,并且點題。)
望著手中的風箏,我覺得心里一陣陣悶得慌。于是,推開窗戶,想呼吸一下春天的氣息,卻看見廣場上,到處是放風箏的人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們沐浴著春風,奔跑著,嬉鬧著,盡情地揮灑自己的笑容,張揚自己的個性。啊,這才是真正的春天!為什么讓它離我遠去?不,我也應該和他們一樣擁有!現在,我終于明白這些年來自己丟失了什么,是童真,是活潑,是原原本本的自我。我把這一切都鎖在了心靈的深處,同風箏一起埋藏在了記憶的角落,塵封了許久。(從生活中找到了答案,對題目及前文中的問題作出巧妙的回答。)
春天來了,現在,咱們一起去放風箏。(將原文中的“找個時間”改為“現在”,意味深長。)
【成功揭秘】
修改后的文章,面目煥然一新。
首先,標題采用設問句,設置了懸念,產生強烈的吸引力,讓人必欲讀之而后快。
其次,調整了一、二自然段的語序,由現實引入回憶,更加合情合理。
第三,從選材上看,文章嚴格圍繞“風箏”進行,刪除了與“風箏”無關的內容,顯得不枝不蔓,緊湊集中。更重要的是,改文徹底摒棄了原文中心不明、主題不切的毛病,以“風箏”為線索,著力表現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無奈,真實而完整地展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歷程;在經過一番心靈的追問之后,作者“終于明白這些年來自己丟失了什么,是童真,是活潑,是原原本本的自我”,含蓄地回答了標題的疑問,卒章顯志,自然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