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考核方法和程序,是全面、客觀、公正、準確地考核、評價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保證。當前,干部考核方法和程序,亟待實現“四變”——
變少數人考核少數人
為多數人考核少數人
科學合理地確定考核主體,是干部考核的基礎環節和首要問題。長期以來,對干部考核的考核評價主要是由上級領導和組織部門進行的,這種主體單一的考核評價模式,使少數人考核少數人現象凸顯。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確定考核評價主體范圍時,要大膽擴大范圍。上級領導負有對考核對象指揮、管理、監督的職責,因此在考核主體體系中,必須賦予上級領導對下級的考核評價權。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考核評價干部的工作業績,群眾最有發言權。因此,要在堅持黨管干部前提下,建立群眾評判干部政績的機制,加大群眾“評績”力度,充分體現群眾公認原則。特別要將與考核對象密切相關的同級、下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服務對象、社區監督員等吸收為考評主體,使“上級考評、同級互評、下級測評、群眾參評”相互制衡,使干部考核結果更加真實可信。
變“一刀切”考核為分類考核
干部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績、廉等方面。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是“一件衣服大家套”、“一個模式大家用”,即用一套相同的指標,考核所有干部。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影響了干部考核的可比性和層次性。推行分類考核,是指在考核指標設置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的職位特點進行要素分析,合理地組合各項指標,分級分類,客觀地體現各級職位之間的特點和層次,增強考核的可比性。
設計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要注意把握五點:一是注意考核指標的針對性。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類別、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的干部所履行職責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不能千篇一律用刻板的標準考核所有領導干部,從而影響考核結果的準確性。二是注意考核指標的全面性。考核指標要包括領導干部的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情況,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兼顧全局。三是注意考核指標的統一性。只有在統一內容和標準下考核出來的結果才能反映不同層次干部的個體政績的差異性。四是注意考核指標的合理性。考核指標不能過高,也不能太低,必須是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五是注意考核指標的可操作性。凡是能量化的指標必須量化,以分值的形式分門別類,分解成具體的考核項目,不能量化的要作出明確具體的定性要求,使考核指標定性與定量有機結合。
變主觀隨意考核為客觀跟蹤考核
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在考核干部時存在著不換屆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不調整不考察的思維定式。這種平時不進行跟蹤考察、需要時才突擊考核的辦法,主觀隨意性比較突出,導致無法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領導干部的實際工作績效。要減少對干部考核的主觀隨意性,必須在建立健全政績考核制度上尋求突破。
一是建立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結合的制度。要將考核工作日?;?,隨時了解領導干部的思想動態和工作業績。定期考核應以每月或每季度為時間單位進行,通過領導干部個人述職、一定范圍內的民主測評、個別談話、綜合分析等程序,準確評價領導干部的政績。
二是建立任前考核與離任考核相結合的制度。任前考核主要考察領導干部個人能力與即將任職崗位的匹配性,離任考核主要是對領導干部在上一任工作崗位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總體評價,同時特別要注意準確評價領導干部的“潛績”。
三是建立動態考核和靜態考核相結合的制度。動態考核主要指采取走訪群眾、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等形式,對干部任內政績進行核實,全面、完整地反映領導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實際情況。靜態考核主要指組織部門通過群眾來信來件、來人來訪、領導述職等形式,了解干部個體的情況。
變“關門”考核為“陽光”考核
創新干部考核方法和程序,必須突破干部考核程序的單一、封閉性模式。
一是對政績考核活動的組織、方法、結果評定等程序進行科學規范和確定,并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辦事,變過去的內部操作為陽光作業。
二是建立考核結果公示、公議、反饋、申訴等制度。對干部民主測評、量化積分排序和考評結果及時進行公示,集中亮相,讓廣大干部群眾發表意見和公開質詢,徹底改變干部考核“裝在信封里”、“鎖在抽屜里”、“寫在總結里”的現狀。
三是完善政績評議制度,通過組織社會公開評議、開展問卷調查以及個別訪談等形式,充分了解群眾對干部政績的滿意度和認可度,測定政績的含金量。
四是建立干部考核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政績考核有關規定和程序,導致考核結果失實的,要追究責任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