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績”量“長短”、稱“輕重”,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委通過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沖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瓶頸”。從2002年到2004年,該區已有73名干部被實績考核這把尺子“卡”在門外。
不稱職但又不夠處分,多年積淀形成沼澤。為了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區委決定推行以“目標管理、日常督查、獎優汰劣”為核心的實績考核制度,以此作為干部選拔和淘汰的依據。根據各類干部所處的崗位、所任的職務以及環境條件等因素,區里建立了領導干部“實績臺賬制”、日常督查聯席會制等,全面、準確地考核和評價干部。
排位低、群眾公認程度低、考核分數低,就是干部“下”的客觀依據。該區規定:崗位目標未完成的“下”——實績考核結果排在末位的班子成員,當年給予誡勉,連續兩年誡勉的,就地免職;群眾公認度低的“下”——實績較差票超過20%或實績一般票和實績較差票合計超過50%的,排在倒數第二、三位的誡勉,倒數第一位的免職;工作失誤或失職瀆職,造成重大責任事故或經濟損失的“下”;違紀違法受查處的“下”;在推進區委、區政府重大中心工作中,行動遲緩的單位負責人“下”……為使干部下得科學,下得心服口服,區委把實績考核罰劣制度與調整不勝任現職干部制度、待崗制度、辭職制度、公開選拔制度、試用期制度等對接起來,出臺了《襄陽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考核升降獎懲暫行規定》,使下干部走上了制度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