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渝北區交通局由于在部門服務社會評議中第二次被評為倒數第一,撞上了“在連續兩次社會評議中被評為倒數第一的部門,領導班子應集體引咎辭職”這條高壓線,5名領導集體“下課”。
渝北區交通局5名領導班子成員“集體下課”,凸現出民意的力量,把社會評議與領導集體的工作效能及領導干部的去留直接掛鉤,對官員具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此次“下課”事件的源頭,是2003年8月29日的一次會議。為提高渝北區的綜合競爭力,改善投資環境,渝北區區委、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改善發展環境的硬措施。當日,渝北區召開發展環境整治動員大會。大會宣布實施“六項制度”,其中一條,就是對34個區級部門實行部門服務社會評議制度。
該制度規定,由企業、群眾、機關職工、領導干部等各方面人員組成評議組,給區級部門打分。連續兩次在社會評議中被評為倒數第一的部門,領導班子應集體引咎辭職,該部門的年終考核也一票否決,對排在最后三名的被評議單位,區委進行通報批評。
2004年12月底,渝北區第三次部門服務評議工作按照既定程序,有條不紊地展開。2005年1月,評議結果公布,渝北區交通局得分列34個區級部門倒數第一位,成為第一個在評議活動中連續兩次排在倒數第一的部門。在上一次的評議中,區交通局因為對農村公路建設、環城公交車管理等問題關注不夠而位列最末,這次則是因為對上述問題的整改不力,再次被排在最后。
經過慎重考慮后,渝北區委作出了責令交通局領導班子5名成員引咎辭職的處理決定。
渝北區委敢于根據社會評議,將評議結果作為衡量領導班子能力和政績的一項重要依據,與干部的提拔使用和年度目標考核掛鉤,關鍵在于區委對社會評議的高度認可和信任。一位區委領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評議的結果非常公正,因為評議參與面廣,代表性也比較強。”據了解,三次社會評議都采取民主測評的形式,就各部門服務意識、工作質量、辦事效率、廉政建設等方面內容進行打分。參加評議的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重要企業負責人、基層干部、基層群眾和老干部等,最多時有300余人。
部門服務社會評議制與官員的去留直接掛鉤,這一事件對渝北各部門產生了深深的觸動。渝北區委鼓勵大家變壓力為動力,認真把工作做好,部門認真地對待社會的評議結果,對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為渝北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交通局,新的領導班子認真分析查找原因,總結出交通局在工作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認真整改。8個多月過去了,渝北交通工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交通老大的思想得到了較好清除,干部職工克服了過去工作無方向、各自為政的傾向,齊心協力,以鐵的手腕整治貨車超載、整治破損路段、整治客運市場,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經過幾個月治理,渝北區貨車超限運輸率始終控制在1%以下。交通局對轄區內的319國道進行了搶修。為改變212路公交車兩路至水土等路段的不良道路狀況,交通局多次協調市有關部門及收費公司,對路段進行整修。城區交通面貌更是煥然一新。搞客運的臟車、破爛車沒有了,環城車亂停亂上下客的現象明顯減少了,你追我趕爭客源的現象基本杜絕了。渝北交通面貌的改變,贏得了市民的稱贊。